小米回应SU7高速上碰撞爆燃非常善于利用网络舆论为企业造势的小米雷军——能比肩的也只有华为余承东了,这次遇到了真正麻烦。
其参与投资的啄木鸟被央视三一五晚会曝光后,尚不知具体整改措施,高调登场的小米SU7又在高速碰撞起火致三人遇难,可谓流年不利。
按照以往的惯例,小米一如既往地直面问题,快速反应,并积极展开事故原因调查,这一套娴熟而专业的操作值得很多傲慢的车企借鉴。
但小米还是以无比惨烈方式揭开了新能源汽车安全风险的最后一道幕布。尽管事故原因尚待权威调查,但车门锁死与电池爆燃两个关键细节,已让公众对智能汽车安全体系产生深度质疑。
新能源车企对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的攻关已持续多年,特斯拉的电池包隔离设计、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结构都是典型案例。但此次事故中车辆碰撞后迅速爆燃,暴露出现有防护技术可能在极端工况下的失效风险。而车门无法解锁的致命缺陷,更凸显出智能控制系统冗余设计的重大漏洞。
当电子中控失效时,是否保留机械解锁装置,这是关乎生命的底层设计逻辑。
小米汽车虽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但其回应目前仍停留在程序性表态层面。相较于特斯拉在类似事故后72小时内公布EDR数据,新造车势力需要建立更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的今天,行业应建立事故数据强制共享平台,将每起事故转化为技术迭代的养料。
这场悲剧警示我们,当车企竞逐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时,不能遗忘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本质安全属性。
毕竟,任何智能配置的炫酷,都抵不过碰撞后那扇能及时打开的生命之门。v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