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深秋,太原工学院化工系总支书记王玲去医院看望身患骨癌的教授栾茀,栾茀抓

如梦菲记 2025-04-01 14:39:39

1978年深秋,太原工学院化工系总支书记王玲去医院看望身患骨癌的教授栾茀,栾茀抓着她的手呜咽着说:“来不及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8年深秋,太原的天气已带着刺骨的寒意,太原工学院化工系总支书记王玲裹紧外套,匆匆赶往医院,她此行是要探望身患骨癌的栾茀教授,一位她敬重的老师。   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栾茀躺在床上,脸色苍白,气息微弱,王玲走近床边,轻轻握住他的手,还未开口安慰,栾茀却突然紧紧反握住她,眼中含泪。   声音颤抖地说:“来不及了,一切都来不及了……”这突如其来的话语让王玲心头一震,她急忙问:“什么来不及了?”栾茀的回答却出乎意料。   他不是害怕病痛,也不是恐惧死亡,而是遗憾自己未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句话如同一块巨石,压在王玲心上,也打开了栾茀一生的回忆。   栾茀的青年时代充满激情与抉择,1926年,他出生于山东蓬莱一个普通家庭,天资聪颖的他考入台湾大学,在那里,他接触到进步思想,对共产主义充满向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创作了一幅讽刺蒋介石的漫画,结果遭到国民党通缉,面对追捕,他毅然搭乘一艘货船逃到大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来到大陆后,在党组织的关怀下,他进入山西大学深造,毕业后留在太原工学院任教,从此,他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献给了教育和科研事业。   然而那时的他已种下一颗种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入党,对栾茀而言是至高的理想,却也是一条坎坷的路。   他追随党30年,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但因曾在台湾生活,他的身份背景总让审查难以通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甚至因这一经历险些丧命,遭受怀疑与磨难。   尽管如此,他从未动摇信念,每次申请被拒,他没有抱怨,而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证明忠诚,他主讲课程、编译资料,为国家培养人才;他积极工作、无私奉献,只盼有一天能得到组织的认可。   然而命运似乎总与他作对,直到生命将尽,这份夙愿仍未实现,1978年秋天,52岁的栾茀被确诊骨癌,医生告知他生命只剩两个月。   这一消息如雷击般让他愣住,但第二天,他却拖着病体连夜起草山西煤炭化工大学的建校方案,写下14页建议稿,随后,他又踏上火车,奔赴北京,向国家科委、煤炭部等部门汇报建校事宜。   他没有时间哀叹病情,因为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回到太原后,他一病不起,再也无法站上讲台,可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仍未停下脚步。   他忍着剧痛编写《煤炭综合利用译丛》,为山西工业改革写下万言建议书,还为煤炭化工大学的筹建起草了两万余字的办学思想,病魔吞噬着他的身体,却无法动摇他对事业的执着。   “来不及了,一切都来不及了……”当栾茀对王玲说出这句话时,他的泪水里藏着双重遗憾,首先是对入党的渴望,他告诉王玲,自己最大的心愿是用党员身份为国家效力,可如今生命将尽,他怕再无机会。   他恳求组织审查他的一切,甚至提出若能通过,宣誓时一定要抬他到场,其次是对事业的牵挂,他忧心煤炭化工大学尚未建成,山西的煤炭事业还有太多未尽之事。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奋斗,却仍觉时间不够,这份真挚的告白深深触动了王玲,她无法想象,一个生命垂危的人,竟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唯独惦念信仰与责任。   王玲没有迟疑,迅速将栾茀的心愿汇报给院党委,又层层上报至山西省委,省委书记王大任听后感慨万千:“一个生命垂危的同志,还对党怀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这样的同志还不够入党条件吗?”   次日,支部在病房召开会议,决定特批栾茀突击入党,那一天,病房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栾茀躺在床上,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宣读入党誓词,眼泪滑落脸颊,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夙愿达成后,他的精神仿佛焕发出新的光芒,他积极配合治疗,拖着病体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1年1月23日,栾茀在太原病逝,享年55岁,按照他的遗愿,遗体捐献给了中华医学会,为医学研究献出最后的余热,他的离去让王玲百感交集。   站在病床前,她回忆起那句“来不及了”,心中既是悲痛,也是敬佩,栾茀用一生诠释了对信仰的执着和对国家的热爱,他虽叹时间不够,但他的精神并未随生命消逝而消失。   他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他的奉献与坚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后人前行的路,王玲知道,栾茀未竟的志向,将通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传承下去,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不断努力。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北新闻网2021-6-26《栾茀:新党员宣誓时,一定要把我抬去》

0 阅读:47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