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就“小米SU7高速上碰撞爆燃”事件作出回应。具体情况如下: - 事故时间: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 - 事故地点: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 - 事故车辆:小米SU7标准版。 - 经过: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于22时44分24秒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但在22时44分26秒至28秒之间,车辆仍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 小米公司应对措施:碰撞发生后,小米公司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非车主本人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3月30日,小米公司成立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据媒体从铜陵市枞阳县政府办公室获悉,该起事故造成3人身亡。 小米公司在事发后第一时间没有去逃避责任,积极配合警方调查,有担当,值得点赞。 这起惨烈的事故,提醒人们警惕辅助驾驶依赖症。如今,汽车行业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辅助驾驶技术快速发展。从早期简单的定速巡航,到当下功能丰富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汽车正朝着智能化大步迈进。然而,在这看似积极的科技进步背后,一个潜藏的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 —— 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的过度依赖,进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隐患。 很多驾驶员常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混淆。他们觉得,只要开启辅助驾驶功能,汽车就摇身一变,如同有了一位“专职司机”,能自动应对千变万化的路况。这种错误认知,致使不少驾驶员在行为上变得懈怠。开启辅助驾驶后,双手脱离方向盘,开始玩手机、看电视,将对车辆的控制权和自身肩负的责任抛诸脑后。一些交通事故案例显示,驾驶员在高速公路开启辅助驾驶后,被车内娱乐设备吸引了注意力,当车辆遭遇突发状况时,根本来不及采取应对措施,最终悲剧发生。 虽说辅助驾驶技术不断升级,但它并非无所不能。当前,市场上多数车辆配备的辅助驾驶系统,大多处于L2级别,这意味着只能在特定场景下发挥部分辅助作用,难以应对所有复杂路况。比如,在暴雨、浓雾、大雪等恶劣天气中,传感器精度会大打折扣,导致系统性能降低,甚至无法正常工作。面对道路施工、突然出现的障碍物等复杂情形,辅助驾驶系统也可能判断失误。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的驾驶员,因注意力不集中,在系统故障或无法应对突发情况时,很难及时察觉并接管车辆,从而错失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大幅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汽车厂商在推广辅助驾驶技术时,为吸引消费者,往往重点宣传其便利性和智能性,却对技术的局限性和使用风险轻描淡写。这让消费者在购车后,对辅助驾驶功能抱有过高期望,从而降低了对自身驾驶责任的重视。此外,人性中的惰性也在其中推波助澜。驾驶本就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而辅助驾驶功能的出现,给驾驶员提供了“偷懒”的机会。在这种心理影响下,驾驶员逐渐习惯依赖辅助驾驶,甚至忘了在没有技术支持时该如何安全驾驶。 要解决驾驶员对辅助驾驶过度依赖的问题,关键在于重塑他们的认知。汽车厂商和媒体应加大对辅助驾驶技术的科普力度,让消费者清晰了解该技术的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明白辅助驾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驾驶员始终是保障行车安全的核心。驾校和交通管理部门,也应将辅助驾驶安全知识融入培训和考核内容,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汽车厂商的宣传行为,严厉惩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的行为。汽车厂商也可借助方向盘传感器、摄像头等技术,实时监测驾驶员的注意力状态,一旦发现驾驶员分心,立即发出警告,并限制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 辅助驾驶技术的初衷,是提升行车安全,改善驾驶体验。但过度依赖,却可能让这项技术从助力变为威胁。作为驾驶员,我们要正确认识辅助驾驶技术,合理运用其功能,时刻保持对车辆的掌控和对路况的警惕。唯有如此,才能让科技真正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保障,而非被其误导,陷入危险之中。
2025年4月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就“小米SU7高速上碰撞爆燃”事件作出回应。具
冰彦与趣事
2025-04-01 14:42: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