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全军骡马化建设现实中的无奈选择(一)

范弗里特的饭量 2025-04-01 15:04:11
1962年,我军启动了全面的编制调整,重点转向骡马化建设,只在少数部队推进摩托化和机械化建设。当时,我军设立了专门培养军马医生的兽医大学和骑兵学校。在新疆、内蒙古及河西走廊地区,还建立了多个军马场,负责马匹的培育和繁殖。大军区后勤部下设军马部,团级单位也设有军马所,专门负责军马的医疗。从连队到各级部队,都配备了马厩和驭手班。相比之下,当时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 1962年的军队编制调整常被指责为政治原因导致的现代化进程受阻。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一决策更多是受制于当时国内工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客观现实。在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能力有限的背景下,这种改革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1959年,中国成功仿制了T-54A坦克,推出了59式中型坦克。然而,那一年只生产了33辆,主要因为材料和制造技术还不够成熟。直到1964年,这款坦克才开始大规模生产,每年大约能造400辆。对于中国庞大的军队来说,这点产量远远不够。再加上还要优先支援其他国家,所以部队更新装备的速度一直很慢。 另一款自主研发的装备是63式装甲运兵车,这是机械化步兵急需的装备,首批在1963年建成。然而,正式量产的63A型号直到60年代末期才解决早期版本的各种问题,真正的大规模生产和装备要等到70年代。到了80年代中期,部队总共才配备了2000多辆不同型号的63式装甲运兵车,每年的交付数量相当有限。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军工系统启动了一系列为机械化部队研发的装备项目。其中部分项目的设计理念颇为前沿,技术指标甚至接近国际领先水准。然而,尽管当时人们充满热情与干劲,但由于技术基础薄弱、设计经验不足以及整体工业水平较低,我军在推进摩托化和机械化建设过程中进展缓慢。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我军依然坚定不移地在有限的资源里推进发展,提升部队的机械化能力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1962年下半年,当大多数步兵师正忙于骡马化改革时,摩托化步兵第70师却选择了另一条路,转型为机械化步兵第70师。这一转变显著增强了其战斗力,因为每个下属的机械化步兵团都新增了一个坦克营,大幅提升了突击能力。(待续)骡马化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维基百科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范弗里特的饭量

范弗里特的饭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