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人称人民公敌,75年快断气前几个小时念念不忘的不是宋美龄,不是蒋经国,不是

尔说娱乐 2025-04-01 16:24:53

蒋介石人称人民公敌,75年快断气前几个小时念念不忘的不是宋美龄,不是蒋经国,不是蒋纬国,也不是他的哪个孙辈,更不是他的哪个幕僚,而是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5年4月份,蒋介石的生命来到了最后阶段。   在台湾生活了这么多年,他早已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当初在解放战争中,不管是在装备还是人数上,他率领的国民党都占尽上风。   可是,最终还是共产党获得了胜利。   他不得不放弃幻想,狼狈地逃到了台湾。   经过这么多年,他终于明白,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忽视了教育。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他越发感觉到了张伯苓的重要性。   以至于在临终之前,他还在心心念念想着这个名字。   1948年,国共双方和谈无望,国民党败局已定。   就在全国即将解放的时候,张伯苓却做了一个非常让人诧异的行为。   他竟然去了南京,并担任了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   这其实也是应了蒋介石的请求。    当时的张伯苓和蒋介石交情还不错。   因此蒋介石开口之后,他不得不到南京帮忙。   仅仅入职一个星期,张伯苓就知道了国民党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国民政府官员们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从上到下乌烟瘴气。   张伯苓不愿再继续待下去,于是就就找了个借口离开,并隐居在重庆。   随着北平、天津的相继解放,张伯苓愈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    1949年秋天,刘邓大军以迅雷不及之势攻打重庆。   蒋介石知道,他们大势已去,因此才决定保存实力退居台湾。   除了将自己的家当运到台湾之外,蒋介石还在尽最大可能拉拢人才。   张伯苓就是其中之一。   蒋介石再次亲自去重庆找张伯苓,请他离开这里。   去台湾、去美国都可以,只要张伯苓肯离开,之后的生活由他来负责。   但是,在蒋介石到来之前,张伯苓已经收到了一封信:   “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   “飞飞”是周恩来在南开大学时的笔名。   有了这封信,张伯苓更加坚定了要留在大陆的心。   因此,面对蒋介石的邀请,张伯苓低头不语。   张夫人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于是便直接说道:   “我们哪里都不去,他舍不得孙儿,更舍不得他的南开大学!”   言至于此,蒋介石知道自己说不动他,只能遗憾离开。   他之所以对张伯苓如此重视,是因为张伯苓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岁那年,张伯苓以第一成绩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   但是,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张伯苓对政府深感失望,在家中闲了一年。 这一年时间里,他也已经想明白,将自己的报国志向从军事转向了教育。   他相信,文能治国、商能富国、礼能强国。   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救国。   张伯苓推崇新式教育理念,带着学生们一起玩游戏、从事体育活动。   他抛弃四书五经,开始教授语数英。   这种格格不入的教育模式,让他承受了巨大压力。   但是,张伯苓坚持认为,只有新学才能拯救中国。   他创办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将西方戏剧宣传进中国,还大力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   张伯苓不仅是卓越的教育家,还有了一个“中国奥运第一人”的称号。   在政治上,他的思想也很灵活。   他不会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中站队,他认为,只要能拯救中国,那就值得支持。   因此,他即和得意门生——周恩来的关系很好,也能够得到蒋介石的尊敬。   即便是在拒绝蒋介石的邀请之后,他也依旧认为,自己对共产党的了解还不多,因此不应该跟着他们一起骂蒋介石。   也正是因为这种态度,导致他在南开中学的地位开始下降。   他自己都自嘲道:   “我是被新中国抛弃的。”   作为南开的创始人,张伯苓却在晚年时因为去南京任职这个错误决定遭到冷落。   和前半辈子相比,张伯苓生命的最后两年实在是凄凉。   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病逝,享年75岁。 主要信源:(光明数字报——张伯苓:“宁以身殉,终身从事教育”)

0 阅读:0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