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也难解释”2008年汶川地震来临之前,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叶志平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顾,反而执着于组织针对地震的疏散演练,他还多次申请资金,要求加固教学楼,当时很多人都说他作为校长不务正业,殊不知,他的做法拯救了很多人!
2008年5月12日下午,叶志平正在绵阳参加会议。突然,大地开始剧烈摇晃,一场灾难性的8.0级地震席卷了四川。所有人都慌忙从会场撤离,而叶志平的心早已飞到了他校长任上的桑枣中学。
学校位于安县,紧邻震中北川。当时正值上课时间,有2300名学生和老师在校内。叶志平心急如焚,想要赶回学校,却发现道路已被山体滑坡堵住。他只能徒步向学校方向前行,一路上目睹了无数倒塌的建筑和满目疮痍的场景。
"孩子们会不会有危险?老师们能否及时组织疏散?"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叶志平心头。当他终于步履蹒跚地抵达学校时,映入眼帘的是部分坍塌的教学楼和一片废墟。天空灰蒙蒙的,宛如世界末日。
但当他走向操场时,一个奇迹出现在眼前:全校2300名师生整齐地站在操场上,按照平时演练的位置列队站好。班主任和班长一个个向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没事!全体人员无一伤亡!"
"1分36秒,我们全都安全下来了。"学校负责人哭着向叶志平汇报。
55岁的叶志平像个孩子一样泣不成声。多年来他被指责不务正业、不关心学生学习的委屈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应。没有人被外墙的大理石砸到,没有人被困在教学楼里。他坚持多年的安全演练和建筑加固,挽救了2300条生命。
这个奇迹的背后,是叶志平自2005年起坚持的全校消防演练。他为每个班级设计精确的疏散路线和操场集合位置,要求2-3楼的学生因为离一楼近,必须迅速下楼;而4-5楼的学生则需要放慢速度,以避免楼梯口拥堵踩踏。多年的训练让师生们将这些路线牢记于心,即使在灾难突然降临的情况下,也能够冷静有序地撤离。
"不要慌张,有序撤离!"地震发生后,叶志平仍不敢掉以轻心,担心余震会带来新的危险。他继续指挥师生撤离到更安全的地方,一边安抚惊慌失措的孩子们,一边带领队伍前行。他和其他负责人一前一后为学生保驾护航,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安全抵达,他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在1995年成为桑枣中学校长之前,叶志平已在这所学校教书17年。当他终于掌握校务大权时,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他的首要任务竟不是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是全面改造校舍。
叶志平第一眼看到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教学楼时就"脑袋发麻"。楼梯栏杆摇摇晃晃,楼板缝隙中填充的是水泥袋而非水泥,承重柱明显不符合安全标准。这些问题在他眼中无异于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着数千名孩子的生命安全。
他的第一个改造项目并不是教学楼本身,而是与教学楼相连的厕所。多年的污水浸泡已经严重腐蚀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叶志平毫不犹豫地申请资金,拆除了危险的厕所楼,在一楼重建了新厕所。这一决定立刻引发了不满——学生上厕所的时间变长了,学校财务支出也增加了。
但叶志平没有停下脚步。接下来,他组织人手将楼板间缝隙的水泥袋全部清除,用真正的混凝土填充。第三次大改造更是惊人:他将22根承重柱的直径从37厘米加粗到52厘米,亲自验收每一根柱子的宽度。
学校扩建时,叶志平又提出一个被施工队称为"无理"的要求:在外墙大理石的四个角都要打洞钉上金属螺丝钉,防止地震时大理石脱落伤人。
这些举措耗费了大量资金,叶志平一次次地向教育部门申请预算。"好好的教学楼非要拆了重建,一次不够还要来个第二次、第三次,一个新校长不折腾升学率,天天盯着这个到底图什么?"质疑声越来越多,有人甚至怀疑他在工程中捞取好处。
面对这些非议,叶志平始终保持淡然。他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即使当时没有人理解。"非议只是暂时的,孩子们的安全才是永恒的。"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2008年汶川地震后,叶志平投入到更艰巨的任务中。他组织全校自救,清理废墟,搭建帐篷作为临时宿舍和教室。特别关注的是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他派遣初三老师分组到各乡镇,为学生送去学习资料并指导复习。
即使在这样的灾难中,叶志平也没有放弃教育的责任。他亲自带领教职工卸载100多吨救灾物资,不怕苦不怕累,尽管已年过五旬。
2011年6月3日,正值中考季,57岁的叶志平因操劳过度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仍惦记着学生的考试情况。当得知桑枣中学的中考成绩依然是全县最好时,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惜,这位"最牛校长"再也没能醒来,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学校和学生。
四川省委书记专门发文悼念叶志平,称赞他创造了"1分36秒,2300人无一伤亡"的奇迹。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推动了全国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让更多的中国孩子在更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