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男子拿着一枚满是裂纹的扳指来鉴宝,声称是20000元捡漏得到的,谁想专家刚打

只言片语里 2025-04-01 21:15:46

山东男子拿着一枚满是裂纹的扳指来鉴宝,声称是20000元捡漏得到的,谁想专家刚打眼一看就神情大变,说道:“立刻摘下来,这种扳指你也敢戴?” 这种带有戏剧张力的直播片段迅速在各平台传播开来。“听泉寻宝”自2023年8月开始直播以来,仅一年多便积累粉丝四百多万,迅速成为鉴宝类直播的头部账号。直播间中的连线观众常常带着各种离奇古怪的“宝物”,或状态异常的言行举止,再配合主播时而认真、时而无奈的反应,常令观众联想到早年电视上的鉴宝节目。 回顾2002年,《文物保护法》修订出台,首次对个人收藏和特定情形下的文物流通进行了法律上的界定。这项政策催生了当时的收藏热潮。各类“捡漏”“祖传宝物价值连城”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社会上出现大量抱着一夜暴富幻想的收藏爱好者,他们希望借助一件“宝物”实现阶层跃迁。2003年,央视财经频道开设《艺术品投资》栏目,并推出特别节目《鉴宝》,引发收视热潮。随后,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仿效,最高峰时同时存在五十余档同类节目。 《天下寻宝》开播以来,吸引了无数藏家前来鉴宝。这不,最近又来了一位自称张先生的藏家,声称要鉴定一枚珍贵的翡翠扳指。 专家们凑上前仔细端详,那扳指通体碧绿,散发着润泽的光泽,乍一看确实像极了上等翡翠。但是很快,专家们脸上的表情就变了。为首的鉴定专家神色凝重地对张先生说道:"这位先生,麻烦你先把扳指摘下来再说。" 专家追问道:"不知这枚扳指的来历如何?您是从哪里得到的?"张先生有些支吾:"这个,我是花了2万块从一个店里淘到的,没想到竟然是件宝贝,真是捡了大便宜啊。"专家闻言皱了皱眉头,似乎对这个说法有些怀疑。 原来,这枚扳指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早在上世纪初,张先生的高祖父还是个大富商。有一年,一位茶商不幸遭逢天灾,货物尽毁,负债累累。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得求助于张先生的高祖父。 高祖父一听茶商的遭遇,二话不说就慷慨解囊,借给他一大笔钱重新创业。茶商感激涕零,表示定会尽快还清欠款。谁知命运弄人,茶商却不幸染病,时日无多。 临终前,茶商特意嘱咐家人,将一件珍贵的玉扳指送给张先生的高祖父,以表达他的谢意。高祖父见那扳指玉质温润,颜色碧绿,便知这定是件稀世之宝。加之念及旧情,他便将扳指收藏起来,视为传家之宝。 专家们接过扳指仔细查看,很快便得出结论:这枚碧绿的扳指并非寻常玉料,而是一种罕见的海象牙经特殊染色工艺制成的。这种工艺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不过后来失传,现存类似藏品已经难觅踪迹。 在中国,古玩收藏自古有之,但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这一传统因被视作“封资修”而遭遇打击。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收藏风气逐渐回潮。但由于法律对文物流通的限制,早期的收藏活动主要集中在邮票、近现代书画等领域。 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出台,规定文物收藏必须通过指定单位收购,个人不得买卖牟利,这一政策使得民间的文物交易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导致藏家与官方文物商店之间矛盾加剧。不少藏家对国营商店“低进高出”的做法表示不满,而法律的修订则在1990年代末才开始酝酿。 王刚,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因主持鉴宝节目而在收藏界获得广泛关注。他因节目中的“砸宝”环节而饱受争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风波发生在一对“甜白釉压手杯”的鉴定过程中。节目专家认定该对瓷器为赝品,按照节目设定,王刚挥锤将其砸毁。 然而,藏品拥有者对此结果不满,将节目组及王刚一同告上法庭,并在网络上引发大范围讨论。一时间,“王刚误砸2亿文物”的说法广泛传播,尽管本人后来自行澄清此说纯属谣言。节目通过设置“亮宝—辨宝—护宝”环节,试图普及文物知识,提高大众鉴赏能力。 然而,为了追求节目效果,砸赝品的做法引发争议。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环节虽然增强了节目的戏剧性,但存在误判的风险,甚至可能伤及真正的文物。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张如兰指出,鉴宝节目本意是弘扬文物知识而非哗众取宠,观众应更多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而非单一价格。 节目之外,马未都曾强调:“文物是历史的证据。”在他看来,收藏并非单纯追逐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件器物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他曾在节目中表示,收藏者不应仅以“捡漏”为目标,因为真正有价值的藏品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0 阅读:55
只言片语里

只言片语里

把玫瑰藏于盛夏 把海棠藏于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