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曾是蒋介石的心腹大将,建国后接受改造获得特赦后,他留在了北京担任全国政协文史

熹然说历史 2025-04-01 21:23:09

黄维曾是蒋介石的心腹大将,建国后接受改造获得特赦后,他留在了北京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享受政协委员待遇,国家对他格外照顾,还给他开了每月200元的工资。 1983年的全国"两会"上,一场意外的重逢让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陷入了尴尬的氛围。黄维,这位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如今作为全国政协党务委员出席会议。当他在人群中看到那张熟悉的面孔时,竟然梗着脖子不愿搭理,只是盯着对方看了老半天,让周围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以为他们有什么深仇大恨。 这个被黄维冷眼相待的人正是廖运周,黄埔五期的学弟,如今的开国少将。两人的交集要追溯到1938年的武汉战役。当时担任第110师656团团长的廖运周,在茨芭山成功袭击了日军辎重队,缴获了大批物资。怀着礼节,他带着不少战利品去拜访了驻扎在附近的18军军长黄维。 "廖团长,你是黄埔五期炮科毕业的?"黄维得知廖运周也是"黄埔系"后,颇有亲切感。 "是的,学长。"廖运周回答,随后提出了想借几门炮打击日军的请求。 黄维随即考验了他几个炮兵问题,廖运周对答如流。满意的黄维慷慨地借了8门炮给他。彼时的黄维哪里知道,眼前这位看似忠诚的国民党军官,实际上是共产党安插在敌军内部的一颗"闲棋冷子"。 十年后的淮海战役中,两人命运再次交织。1948年11月,黄维的第12兵团被解放军重重包围,形势危急。他召见了已升任110师师长的廖运周,计划组织突围。 "我想趁敌立足未稳之际,打他个措手不及。因此,我决定每个军挑选一个主力师,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迅猛突围。"黄维对廖运周说。 廖运周心中暗惊,却表现得异常积极:"好!司令官的决策真英明,我师请求打头阵,愿当开路先锋!" 黄维大喜,后来甚至为他送上了珍藏已久的白兰地:"老同学,这瓶白兰地藏之久矣,一直没舍得喝,现在我特敬你一杯,预祝你取得胜利!" 然而,1948年11月27日,廖运周率领110师5000余人起义,投向了解放军一方。黄维这才明白自己被背叛,但为时已晚。不久后,他的整个兵团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为了战俘。 三十多年过去,当两位老人在"两会"上再次相逢,曾经的刀光剑影早已成为历史。廖运周主动找到黄维谈心,从各自的经历谈起,一直到生活点滴。经过几天的真诚交谈,昔日的恩怨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化解。 "想不到共产党真是藏龙卧虎,你整整从事地下工作20多年,我还一直蒙在鼓里……"黄维最终感慨地对廖运周说道。这句话里,既有对往事的释然,也有对这位老对手的敬佩。 1975年3月,当黄维作为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获得特赦时,他已经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度过了漫长的27年。这位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终于重获自由,不是因为他改造得好,而是因为毛主席下达了指示:"全部都放了,强迫人家改造也不好。" 黄维获释后,国家给予了他优厚的待遇。他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担任文史专员,享受政协委员待遇,每月领取200元工资。在七八十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足见新中国对战犯的宽容政策。到了1983年,黄维更被选为全国政协党务委员,出席了当年的"两会"。 然而,黄维的特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1959年,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就已获得特赦。按理说,作为地位相当的将领,黄维本应与他们一同获释。但因为他在战俘营中表现得过于顽固,始终不肯认罪悔过,甚至故意留着胡须,声称"在国民党时期留的胡子不能在共产党的监狱里剃掉",还埋头研制不可能成功的永动机以表达抗拒,使他错过了早日获释的机会。 黄维的倔强性格不仅影响了他的改造进程,更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他的结发妻子蔡若曙,这位1929年与黄维结为夫妻的女子,为他生育了三子二女。在丈夫被俘后,她历经千辛万苦从台湾回到大陆,在上海图书馆工作,自食其力,只为等待丈夫有朝一日获释。 1959年,当得知黄维可能被特赦的消息后,蔡若曙喜出望外,守在收音机前等待广播宣布特赦名单。然而,名单中没有黄维的名字,绝望的她服下安眠药企图自杀,幸被及时送医抢救。此后的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特赦名单中,始终没有黄维的名字。长期的精神压力让蔡若曙逐渐崩溃,她开始出现精神恍惚、失眠、幻听、幻觉甚至幻视等症状。 令人唏嘘的是,当黄维终于在1975年获释回家后,经过27年等待的蔡若曙已是精神状态极度不稳定。黄维曾为妻子不离不弃的等待而感到得意,认为这证明了自己的家庭有多么完整。在当时获得特赦的战犯中,很多人的妻子都已离婚或改嫁,而蔡若曙却坚守了下来。但黄维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获释后的第二年,1976年,蔡若曙跳河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0 阅读:86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