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近程防空的早期探索:海红旗-61舰空导弹 舰载近程防空导弹是现代舰艇的最

云端逐梦飞翔 2025-04-01 21:40:03

中国海军近程防空的早期探索:海红旗-61舰空导弹 舰载近程防空导弹是现代舰艇的最后一道防线,被誉为水面舰艇的"贴身卫士",中国海军对此高度重视,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方案。特别是在西沙海战之后,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取得了胜利,但却十分侥幸。因此,舰空导弹的研发装备被提上议事日程。实际上早在1965年,海军就打算在65型舰基础上发展053K型防空护卫舰(即"江东"级),基本任务是在中近海执行护渔护航任务,并在战时掩护和支援导弹艇及鱼雷艇作战。于是军委做出决定,将在研的"红旗"-61地空导弹转为舰空导弹,列为053K的预定主战装备。最初的设想是舰艏艉各1座723I型"海红旗"-61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各含弹库及12枚备弹),以及 ZL -1照射雷达、 ZH - I 指挥仪和火控设备等。再加上主副炮、反潜配置,以70年代的技术标准来看,排水量1600吨的053K如能按期满装服役,绝对称得上是一款成功舰艇。专司防空任务的053K与负责反舰的051型驱逐舰("旅大"级)相配合,战斗能力将非常可观。"海红旗"-61舰空导弹最开始设计的导弹发射装置为双联装下挂式发射架,后几经改进,最终确定了双联上蹲式发射架、12枚备弹、高低方向瞄准、横纵向双向稳定、链式供弹的发射装置。导弹方面的设计难度也超过了最初的设想,因为海上作战环境与陆地差异颇多,不仅工作环境非常恶劣,还要考虑温湿度的变化,海上盐雾对装备的腐蚀,舰艇摇摆、震动和电子设备辐射的影响,还要考虑导弹发射时对舰上装备、人员的影响等一系列难题。种种困难使得"海红旗"-61的研发进度十分缓慢,一直到1975年3月,053K型首舰完成一期工程交船,"海红旗"-61才开始上舰试验。1976年12月,"海红旗"-61导弹进行首次海上发射试验,之后,又经过漫长的攻关和试验,1988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海红旗"-61导弹设计定型。"海红旗"-61舰载防空导弹采用半主动寻的制导、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波雷达导引头、半主动引信和制导引信、小型化自动驾驶仪、液压操纵、燃气涡轮发电机、链式战斗部(重40千克)、单脉冲跟踪与连续波制导雷达、稳定平台、回转式弹库、双联装随动发射架、导弹自动化检测等技术。弹长3.99米,直径0.28米,翼展1.166米,弹翼不可折叠;导弹发射重量300千克,最大速度3马赫,有效射程(水平方向)10千米,射高8千米。其重量尺寸接近美国早期的"海麻雀"舰空导弹,但性能却差了一大截。虽然顺利定型,但是此时距导弹的初始研发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原计划装备的531舰也已服役了整整10年,国外舰空导弹已经开始向第三代发展更新换代,原先性能不错的053K型舰此时已呈落伍,批量生产已无实用价值,531舰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代防空护卫舰的绝唱。装备舰空导弹以后,531舰("鹰潭"号,现已退役)于1988年参加"3.14"中越赤瓜礁海战,对越军舰艇具有压倒性装备优势,轻易击败越方505舰。战斗结束后,531舰还受命做好防空准备,以防对手空中报复,但越方已丧失再战欲望,使053K型舰的"海红旗"-61失去了唯一的一次实战机会。尽管053K型护卫舰未能批量投产令人扼腕叹息,但"海红旗"-61的装备解决了中国海军舰空导弹"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此后其他舰艇上装备防空导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1992年开始,装备"海红旗"-61的新一代中国国产护卫舰053H2G("江卫"级)终于在上海沪东造船厂批量生产,先后建成539(安庆舰)、540(淮南舰)、541(淮北舰)和542(铜陵舰)四艘护卫舰。不过,与531舰上采用的双联上蹲式发射架不同,053H2G上的"海红旗"-61导弹使用的是六联装圆形导弹发射筒,导弹发射筒分上下两排,可回转俯仰,每个发射筒长约4米,直径约1.35米,其巨大的外形让西方国家一度以为是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实际上这是由于"海红旗"-61导弹采用了不可折叠的弹翼布局,才使得这种射程不过十几千米的导弹有如此巨大的发射筒。

0 阅读:0
云端逐梦飞翔

云端逐梦飞翔

云端逐梦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