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女机长王峥像往常一样驾驶飞机落地曼谷,可当她要打开舱门时,却被一阵极细微的“滴答”声所吸引,也正是这一发现,保障了接下来的飞行安全。 在一片纯净的蓝天上,飞机驶过,留下一道长长的白色轨迹。这是2009年的一天,国航一架客机缓缓降落在曼谷机场。天气炎热,机场跑道上热浪翻腾,温度高达四十多度。作为机长,王峥像往常一样,开始例行的绕机检查。 她手里拿着一份近百个检查项目的清单,每一项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就在她认真检查的过程中,一阵极其细微的"滴答"声引起了她的注意。这声音轻微得像是水管在持续滴水,但王峥敏锐的听觉捕捉到了这个异常。 顺着声音的方向,王峥来到了机身腹部,发现地面有一小滩积水。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飞行经验的机长,她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她迅速叫来了机场的地面质检人员,要求他们进行检查。 质检人员检查后告诉王峥:"只是厨房积水在往外排,应该没什么大碍。"但王峥的职业直觉告诉她事情没那么简单。她没有被初步的检查结果所迷惑,而是决定继续观察。 在曼谷毒辣的阳光下,王峥站在出水口旁整整半个小时,仔细观察着水流的情况。汗水浸湿了她的制服,但她丝毫没有放松警惕。她注意到,积水并没有减少,这与厨房积水外排的情况不符。 "这不对劲,请再进行一次详细检查。"王峥坚持自己的判断,要求质检人员再次检查。最终,质检人员深入机舱排查后发现,是电子舱内部的一根水管破裂了。这可不是小事,如果就这样让飞机起飞,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王峥说:"女性在飞行中有很多男生没有的优势,比如说我们比较细心,对细微变化更敏感。在驾驶舱里有成百上千个开关按钮,操作时容不得一点差错,而女性出错的概率往往比男性要低很多。" 这种细心和敏感不仅体现在对机械故障的发现上,也体现在处理飞行突发情况时。有一次,王峥驾驶客机从上海飞往北京,途中遇到了强气流,飞机出现颠簸和倾斜。面对乘客的慌乱,她冷静地通过广播解释情况,同时申请降低飞行高度,让飞机能飞得更平稳。 作为机长,王峥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每一次飞行,她都要背负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背负国家的几亿财产,还要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让她在面对任何异常情况时都格外警觉,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滴答"声。 "既然你选好了,就去做吧,我和你妈永远支持你。" 这是王峥父亲在她决定成为飞行员时说的话。回望这条不寻常的职业道路,王峥的起点其实与飞行八竿子打不着。 2003年,王峥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专业。填报志愿时,她只是觉得这是个就业前景不错的理工科专业,并未多想。然而大学生活开始后,她发现这个专业并不如想象中有趣,也没有激起她太多兴趣。 转机出现在大二那年。学校首次宣布飞行专业招收女学员,年级主任鼓励女生们尝试。王峥最初并不在意,是舍友们的热情推动了她。"你身材高挑、性格细心,很适合当飞行员,去报名试试吧!"在舍友的撺掇下,王峥报了名,但她当时只把这当作一次普通的体检经历。 飞行员选拔极其严格,通过率仅有3%左右。光是三轮体检、两轮面试和英语测试就会淘汰九成的人。体检要求男性身高170厘米,女性身高168厘米,眼科检查尤为严格:不能近视,眼睛不能做任何手术,不能有色盲、色弱和斜视等,医生还会给每个人散瞳检查眼底和晶状体。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王峥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被飞行专业录取。当她电话告知父母这个消息时,父母起初并不支持,认为飞行员是高危职业,女孩子找个稳定的办公室工作就好。但看到女儿的坚持,他们最终选择了支持。 接下来的学习之路异常艰辛。由于是半路转专业,王峥只有一年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然后去美国航校学习一年实操。飞机的操作原理、领航技术、航图及程序认读、航天气象、空气动力学、民航法规、航空医学……这些知识塞满了她的大脑,她记下了厚厚几本笔记。每天满课,没课的时间还要消化大量知识。 19岁那年,王峥来到美国航校,第一次真正接触飞机。她永远记得第一天,老师对这群女飞行员说的话:"女孩子想在这个行业取得机长地位,要付出比男孩子多三倍的努力才行。"这句话她铭记在心,但没有退缩。节假日时,当其他学员休息,她会独自去训练场操练,同时加强体能训练。
波音公司承揽美国六代机F-47,正愁没钱,来自中国的救命稻草来了,真是突然掉了大
【379评论】【2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