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物中的秘密:苏联英雄为何在坠机前亲吻中国地图?1993年,重庆万州文史馆整理烈士遗物时,一张泛黄的中国地图引起震动——地图边缘残留着血迹与一枚模糊的唇印。 它是苏联援华飞行员库里申科的最后遗物。 36岁的他,为何在生命最后一刻亲吻这片异国的土地? 1926年,苏联雅戈津糖厂的青年库里申科听闻“万县惨案”:英国军舰炮轰中国平民,死伤五千。他在抗议集会上疾呼:“苏联人民必须支持中国!”彼时的他未曾想到,13年后,自己会以血肉之躯践行这句誓言。 1939年6月,库里申科率“达莎式”重型轰炸机大队抵华。临行前,他给妻女的信中写道:“我调到东方工作,这里的人待我如家人。”这份朴素的共情,成为他与中国命运的纽带。 1939年10月3日,日军在汉口机场举办庆功宴,迎接新任侵华总司令。库里申科率9架轰炸机突袭,84架日机化作火球,汽油库爆燃三小时。美国合众社惊叹:“这是日本侵华以来最惨重的空中损失!” 14天后,库里申科再袭武汉。26架日机围攻下,他单机击落3架敌机,左发动机炸毁。返航途中,他操控仅剩的右发动机,跨越1600公里山河,最终坠入长江万县段。 机身触水瞬间,库里申科怒吼着命令部下跳伞:“这是命令!告诉中国同志,飞机沉没位置……”而他因失血过多,被江水吞没。20天后,遗体在下游被发现,衣袋里藏着那张被血染透的中国地图。 亲历者回忆:迫降前,库里申科完全能跳伞求生,但他坚持保护飞机与江岸百姓。翻译曾问他为何如此拼命,他答:“每次看见日军轰炸农田,就像看见我的祖国在受难。” 1958年,周恩来紧握库里申科遗孀的手:“中国人民永不忘他!”万县百姓将他的墓迁至西山公园,89岁老搬运工抬棺送行。 守墓人谭忠惠母子接力守护陵园65年,他们说:“他的血早融进长江水,成了我们的亲人。” 2019年,他的事迹被拍成电影《相伴库里申科》。长江浪花翻涌,墓碑上俄文铭文与中文并列——这是两个民族用生命铸就的契约。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直接绕过去?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