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屡见报端。究其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1、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成熟,特别是电池安全问题,这导致一旦发生较严重的碰撞电池就会起火燃烧甚至爆炸,危及司乘人员甚至是第三方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一些新能源汽车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自燃。2、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过度强调内饰与所谓的“智能”,忽略了汽车的本质是安全。用无关安全的“亮点”去掩盖安全问题,如过度强调内饰如何豪华,大屏幕如何清晰流畅,“智能驾驶”如何聪明,充电如何快速,电池续航如何长效等等。普遍性地去规避了车辆安全这个最本质的问题。加上近年来涌现的一大批网红车评人的无底线广告营销,误导了消费者对车辆本身的安全关注。消费者难以注意到续航里程是用更多的电池堆叠出来的,更多的电池堆叠也就增加了更大的安全隐患,过度强调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新能源汽车,几乎无一例外地均没有解决电动汽车的根本问题——电池安全问题。3、电动汽车的行业标杆特斯拉都无法根本上解决电池安全问题,别说其它国产新势力了。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的电池容量一直不高的原因之一——它用自己独特的电控技术把有限的电池容量转化为尽可能高的续航,而不是用增加电池容量(增加安全隐患)的方式来弥补电控技术的不足。这与IOS系统和安卓系统在手机电池容量上的差别几近相似。同样是一个阶段的手机,搭载IOS系统的苹果手机,电池容量远低于搭载安卓系统的其它手机,但续航都差不多。这是由技术和产品研发思维决定的,无关其它。4、再说智能驾驶。确切地说,它应该被称为“智能辅助驾驶”。所谓辅助驾驶,基本的一点就是人为主,车机为辅。我们看看这些年一些电动汽车企业和他们雇佣的网红车评人是怎么吹的:“绝对靠谱”,“没有智驾都不会开车了”…吹牛逼不打草稿,严重误导消费者。
基于这些原因,电动汽车的造车热度应当适当降温,归于理性。这些年电动汽车市场营销太过了,什么牛逼都敢吹,谁有质疑就搞删帖起诉恐吓那一套,这是不正常,这是不健康的行业形态。如果希望这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就必须考虑出台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构建理性健康的行业生态。特别是针对电动汽车厂家,品牌方出台规范性强制性要求,坚决禁止无底线吹牛逼式营销。对涉事企业和人员施以惩罚性处罚,彻底杀杀这股歪风邪气。此外,对电动汽车实行强制性无限责任保险制度。对因电池问题,设计装配等问题所产生的安全事故,必须由汽车生产商,品牌商无条件承担全部责任。用规则约束行为。最后,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近年来出现的“网红车评人”进行整顿。一个个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为了仨瓜倆枣脸都不要了,配合广告业主单位无底线地误导消费者。在他们的人设中,每年自己要购买无数部新能源汽车,还要购买好多部超级跑车,随便一个网红车评人的车库里都停满了各种车,这是在塑造什么消费观价值观?然后他们告诉消费者,他们最喜欢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速度,加速性能和智能驾驶… 彻彻底底的黄泉路引路鬼风格。
最后也提醒广大消费者,消费要理性,不要听厂家品牌方怎么说,更不要听网红车评人怎么吹。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燃油汽车,它的本质都是安全地陪你出门,安全地把你带回家。冰箱彩电大沙发你家里就有,与安全感相比,汽车那个狭小的空间里真的需要那些东西给你满足感吗?在你们追求新事物的道路上,愿你们都平安,汽车可以烧,你们不应该成为一起熊熊燃烧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