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一天,杜月笙给梅兰芳打电话要4万大洋。梅兰芳为难地说:“杜老板,你知

玲珑说历史 2025-04-02 12:22:52

1933年的一天,杜月笙给梅兰芳打电话要4万大洋。梅兰芳为难地说:“杜老板,你知道我没那么多钱!”杜月生皮笑肉不笑地说:“那我借给你?”梅兰芳一听心想不妙,赶紧放下电话就开始变卖家产……

说到梅兰芳,那可是二十世纪初京剧圈的顶梁柱。1894年,他生在北京,家里好几代人都跟京剧有缘。小时候,他就泡在这行里,天赋高得吓人,专攻旦角。长大后,扮相俊俏,嗓子婉转,身段柔里带刚,演起戏来那叫一个迷人。不光国内观众买账,他还跑去日本、美国演过,把京剧这门艺术推到了国际舞台上,谁见了都得竖大拇指,叫他一声“宗师”不过分。可1933年这档子事,却让他从云端跌下来,摔得不轻。

那年春末,他接到杜月笙的电话,要4万大洋。这可不是小钱,当时上海普通工人一年也就挣几十块,4万大洋够买好几栋房子了。梅兰芳虽说名气大,但京剧这行挣的多,花的也多。他得养班子、置行头,还要应付各种应酬,钱来得快去得也快。接到电话时,他手头根本没这笔现金,只能硬着头皮说没钱。结果杜月笙冷不丁来一句“我借给你”,这话听着像帮忙,实则是个坑,梅兰芳哪敢接这茬,赶紧挂了电话。

挂完电话,他坐不住了。4万大洋不是说着玩的,杜月笙也不是好惹的。他开始翻账本,算来算去凑不出数,没办法,只能变卖家产。那些年攒下的字画、家具、古董,全都拿出去卖了。拍卖场上东西一件件出手,他心里跟刀割似的。这些东西不光是值钱,更是他的心血和脸面。可为了应付这笔钱,他没得选,家里慢慢空了,人也憔悴了。

杜月笙是谁?上海滩的大佬,黑白两道通吃。表面上看,他是帮会头子,手底下管着码头、烟土生意,手段硬得很。可他也有另一面,喜欢附庸风雅,跟文化圈的人来往,捐钱做慈善,笼络人心。他跟梅兰芳打交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早年就有点交情。但这次电话,不是叙旧,而是要账,语气里透着不容商量的劲儿。

为啥要这4万大洋?事情得从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感情说起。杜月笙跟孟小冬这边有牵连,1933年正是两人分手闹得最僵的时候。孟小冬要分手费,梅兰芳拿不出,杜月笙就跳出来“帮忙”。这4万大洋,很可能是他替孟小冬讨的,至于钱最后怎么分,那就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他管这事,一来是给孟小冬撑腰,二来也能敲打梅兰芳,顺便捞点好处。他这人做事向来不吃亏,借钱这话听着好听,谁敢真跟他借,利息能把人压死。

杜月笙在这事里不全是坏人,也不算啥好人。他就是个精明的生意人,掺和进来有他的算盘。帮了孟小冬,显出他的仗义;压了梅兰芳,又多了点威风。这事办完,他名利双收,典型的上海滩做派。

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感情,是这事的导火索。两人1925年因戏结缘,那会儿合作《游龙戏凤》,一个演旦角,一个演老生,台上搭档默契,台下也擦出火花。孟小冬比梅兰芳小14岁,天津人,梨园世家出身,专攻老生,嗓子厚实,气场足,被戏迷叫“冬皇”。她跟梅兰芳好了以后,演出少了,把心思都扑在这段感情上。

可这关系不顺。梅兰芳家里有正妻福芝芳,管得严,对孟小冬一直看不顺眼。福芝芳不是省油的灯,家里的事她说了算,孟小冬夹在中间,日子不好过。到了1933年,两人感情彻底崩了,吵架、误会一大堆,福芝芳还老掺和,摆明要把孟小冬挤走。孟小冬咽不下这口气,提出分手,但她不甘心白忙一场,要一笔钱做补偿。

这时候,杜月笙出马了。他找了个律师帮孟小冬谈分手的事,条件定得清楚,梅兰芳得掏钱。孟小冬这边咬死了要4万,梅兰芳拿不出,杜月笙就直接打电话逼他。梅兰芳没办法,只能应下这笔账,卖家产凑钱。孟小冬拿了钱,走得干脆,之后搬到别处,低调过日子,不怎么露面了。

这事对梅兰芳打击不小。钱没了,家底薄了,心情也糟透了。他本来就不是个擅长应付江湖事的人,这回被杜月笙这么一弄,吃了大亏。不过他没垮,几年后又站上舞台,继续演戏,名气还在。可私底下,这段经历成了他甩不掉的阴影。

孟小冬呢,拿了钱算解了气。她没再大张旗鼓唱戏,慢慢淡出圈子,晚年过得平静。对京剧她还有感情,偶尔帮帮忙,但不站前台了。杜月笙这边,风波过去,该干啥干啥,上海滩还是他的地盘。

这事在京剧史上留了道痕。梅兰芳的名声没丢,但人生的坎儿多了;孟小冬退出舞台,少了个“冬皇”;杜月笙还是那个杜月笙,啥也没耽误。

0 阅读:835

猜你喜欢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