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800万!中国科学家苦干三十年,揭秘雷达盲区中的美国航母。他为国家研发了“千里眼”雷达,荣获2018年科技奖,却在次年将800万奖金全数捐给哈工大。 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收到一笔沉甸甸的捐款——整整800万人民币。 这不是哪家知名企业的慷慨解囊,而是刚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永坦院士,把自己拿到的全部奖金,转手就捐给了母校,指明要用于培养年轻人。 消息一出,不少人觉得意外:这位给国家造出“千里眼”海防雷达的老先生,怎么就把这么一大笔钱看得这么淡? 其实这800万,是国家对他和他团队近四十年心血的最高褒奖。他们研制出的新体制雷达,是国家海防线上至关重要的预警系统。 有了它,中国成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能看得极远,管得极宽,即便是贴着海面飞行的目标,甚至是一些隐蔽性很好的飞行器都难以藏身。 可以说刘永坦他们为中国的万里海疆,拉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盗网”。 但这道网,拉得太不容易了。 1981年,刘永坦刚从英国留学回来。他在伯明翰大学师从雷达权威,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重要研究。 导师极力想留住这位人才,但他坚持要走,理由直截了当:“国家需要我。” 那时国内正急需研发新体制雷达,刘永坦的归来正是时候,他二话不说挑起了这副重担。 那时的科研条件,和现在没法比。八十年代初,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奢望。为了拿出让人信服的方案,刘永坦带着团队,土法上马——靠手算。 硬是演算出二十多万字的论证报告,完成后,他的手连剥个鸡蛋壳都觉得费力。 直到1988年,方案才最终获批,国家拍板在山东威海建试验基地。又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团队跟着刘永坦,攻克了11项关键技术,硬是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是什么让刘永坦如此执着?这恐怕要从他童年经历说起。 1936年他出生在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才一岁就亲历了日军侵华的炮火和南京大屠杀的惨剧。 跟着父母四处逃难的日子,“靖康耻,犹未雪”的悲愤,还有国土被践踏的切肤之痛,在他心里早早埋下了种子:国家不强,哪有家?科技报国,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他坚守了这个信念一辈子。除了是雷达专家,他还是哈工大讲台上站了六十多年的老教授,哪怕科研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也从没放下过教鞭。 他的学生里后来有将军、有院士、有各个领域的科研骨干。 2019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刘永坦院士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刚一到手,他就将国家给予的800万人民币奖金悉数捐赠给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笔钱是国家对他和团队巨大贡献的肯定,而他转手捐出是想将这份荣誉和资源,再次投入到国家更长远的需求——下一代人才的成长中去。 从烽火童年到国之重器,再到倾囊育人,刘永坦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强大的紧密相连。 这800万的去向不过是他毕生信念的一次自然延续:为了国家的强盛,倾尽所有,也要照亮后来者的路。 来源:《刘永坦:“从0到1”,为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黑龙江新闻网
巴基斯坦眼里的中国战机:只能为美国战机打下手,歼10也不例外?万万没想到,在过去
【16评论】【36点赞】
早安
厉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