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19岁小战士郑起用足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没想到这一吹,却吹出了一个特等功。 1946年,年仅14岁的郑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然而,由于身材矮小他被安排在后勤部门工作,后来他成为一名司号员。 要知道在那个通讯设备匮乏的年代,司号员可是军队里的"大喇叭",负责传达各种命令,郑起废寝忘食地练习,终于掌握了各种作战乐谱。 1950年10月,18岁的郑起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1951年4月在朝鲜江原道华川郡的釜谷里南山,郑起所在的志愿军第15军44师131团7连遭遇了英联邦第29旅格洛斯特营的猛烈进攻。 战况异常惨烈,敌人不仅有重机枪,还有坦克支援,我军伤亡惨重,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郑起的心在滴血,最后只剩下他和其他6名战士,弹药耗尽粮食告罄。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重伤的连长将指挥权交给了19岁的郑起,面对200多名来势汹汹的英军,郑起知道退缩就意味着全军覆没。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仅存的几名战友,"兄弟们,"他说,"我们身后是祖国,是千千万万的同胞,就算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我们也要让敌人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永不言败。" 说完郑起拿起了他的黄铜号角,这个瘦小的身影,在战火纷飞中显得如此坚毅,他鼓足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 悠扬激昂的号角声响彻山谷,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英军先是一愣继而慌了神,他们不敢相信,这区区几个中国士兵竟然还敢发起冲锋,难道有大批援军到来? 就是这一刻的犹豫,彻底改变了战局,英军开始后撤,而附近的志愿军347团听到号声后迅速赶来支援,最终这场看似必败的战斗,竟以志愿军的胜利而告终。 郑起的这一声冲锋号,不仅挽救了战友的生命,更是扭转了整个战局,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写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战后郑起立特等被授予"二级英雄"称号,他还被选为全国模范,参加了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在中南海的怀仁堂见到了毛主席,还向毛主席敬了一杯酒。 然而荣誉并没有让郑起忘记初心,退役后他始终保持着一名普通士兵的本色,默默地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不分年龄大小,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才是真汉子,他用一支小小的军号,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也吹响了和平的乐章。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信源:央广网(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与军号的传奇故事)
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在这千
青山绿水情难离
2025-04-02 13:36:48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