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地下特工刘萍去青岛平度参加秘密会议,不料在回程路上,突然出现10多个

文史记叙录 2025-04-02 14:50:16

1949年,地下特工刘萍去青岛平度参加秘密会议,不料在回程路上,突然出现10多个敌特,用刺刀逼问他的身份!交通员以为完蛋了,然而,刘萍却想了一招,安全躲过这次盘查。

1949年春天,天气渐暖,大地复苏,刘萍作为一名地下特工,肩负着传递重要情报的任务,这一天,他带着一名年轻的交通员前往平度,参加了一个秘密会议,会议结束后,两人小心翼翼地启程返回。

一路上,刘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生怕遇到国民党的追捕,果不其然,当他们行至城阳一片高粱地时,突然有10余名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士兵从高粱丛中窜出,其中一人手持闪亮的刺刀,直指刘萍的胸口,质问他的身份。

危机关头,刘萍头脑冷静,他悄悄用眼神示意年轻的交通员不要鲁莽行事,与此同时,他镇定自若地与敌人周旋,态度从容不迫,为了获取敌人的信任,刘萍还狡猾地搬出了他远房亲戚刘竹南的名头,刘竹南在国民党军中可是一员大员。

更为了增加可信度,刘萍对那些国民党士兵透露了一些重要会议的时间地点等机密情报。

果然,凭借他的沉着冷静和机智处理,最终那些国民党士兵们被完全地蒙蔽和说服了,为首的那人甚至还笑着说"原来是一家人啊,我们可真是大错特错了",就这样,他们放下了刺刀,重新钻回高粱丛中离去。

这一危机虽然渡过,但刘萍心里清楚,作为一枚扎根在敌人心脏的"尖锐匕首",他和情报组的工作注定是危机四伏,而与敌人手中那些致命的刺刀相比,他们手中的情报反而更加锋利有力,能给予敌人直击心脏的杀伤。

当时国民党在青岛已处于穷途末路,疯狂搜捕地下工作人员,对刘萍的情报组也是一种严重威胁,为了掩护情报组的工作,上级组织将刘萍的妻子蔡梅田安排到了青岛,让交通员们有了前往刘家的正当理由。

起初刘萍很费解,后来才明白这一安排的用意,他笑着说:"妻子来了后,很多人就能以看亲戚的名义上门,这样就方便多了,"果不其然,蔡梅田的到来为情报工作提供了很大掩护和方便。

在地下党的秘密情报点里,刘萍时刻小心翼翼,为了安全传递情报,他特意准备了一个蒸汽炉,每当有新的机密情报被秘密渠道送来时,刘萍就会立即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普通的信封。

他会先将信封放在蒸汽炉上,利用水蒸气的热力将封口的浆糊化开,接着,他会迅速从中取出那卷小小的情报纸条,用圆珠笔在一旁的便签纸上飞快抄写下内容,刘萍写字秀丽,一气呵成,生怕有任何疏漏,他的动作矫健利落,像一只机警的猎鹰。

抄写完毕后,刘萍会再次用温热的蒸汽将那封信封封口重新糊好,重新恢复了它原本的模样,仿佛从未被打开过。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看不出丝毫破绽。他对这项工作可谓是驾轻就熟,行云流水。

刘萍介绍说,他抄录下来的这些宝贵情报,会立即通过秘密渠道送往解放区,为那里的战斗提供坚强有力的情报支持。这些来之不易的情报,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后来,为了更加便利重要情报的传递,胶东区委党组织还专门为刘萍的情报小组配备了一台电台,让他们能及时向上级报告最新的军事动向。

对于多年来他们究竟传递了多少情报,刘萍已经记不太清了,不过,一些确实对战局影响重大的军事情报,他记忆犹新。

比如在平津战役中,当时陷入绝境的陈长捷曾求救蒋介石,希望他派船增援,这一情报正是从刘萍的渠道获知的,还有当时华北"剿总"第9兵团炮兵师大量重型火炮的隐藏地点,以及从哪个港口将它们运往前线,他们也掌握了详细消息;秦皇岛地区蒋军部队的南撤情况。

蒋介石下令东北和华北的嫡系部队必须在1948年11月15日之前全部南撤至长江一线的命令,国民党军队在沙子口码头的军事设施建设,以及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最新行踪......这一切关键情报,都为解放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萍同志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例,在那个动荡年代,无数像他这样普通而伟大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他们或许一辈子都未被世人所知,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敬仰和学习。

0 阅读:57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