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在一个炮兵阵地上,竟然还有炮弹射出,要知道这个阵地基本全员阵亡了,美军觉得很奇怪,赶紧派出侦察机观察,没想到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
10月3日美军集合了骑兵第1师和第3师准备向我军阵地发动大范围的进攻,当时美军出动的不仅仅是有大量装备精良的美军,同时还有火炮、飞机和70多辆坦克的配合,当时美军进攻的阵地是我们志愿军防守的天德山阵地。
负责防守这个重要阵地的是我们志愿军第四十七军第一三九师,这个阵地的位置是极为重要的,一旦被敌人拿下,那么敌人就可以依托这个阵地俯瞰后方的铁原腹地,我们志愿军后方的所有调动和作战安排都会被敌人一目了然。
所以这个阵地是无论如何都要守住的,我们知道这个阵地如此重要,美军当然也知道,拿下这个阵地之后带来的好处是无可估量的,所以为了拿下这个阵地,美军也是不怕死的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美军打响的第一战是位于天德山阵地前方的345.6高地,在这个高地上我们志愿军的防守力量并不是特别强,不过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战士们却没有后退一步,不光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作战异常英勇,同时位于后方的炮兵第29团也在第一时刻进行炮火支援。
借助炮火支援我们的志愿军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不过敌人这一次似乎胆子非常正,根本就不怕死,前后一共发动了7次大规模的冲锋,最终敌人付出的代价是伤亡800多人,以惨痛的代价短暂拿到了345.6高地。
有了前线高地的依托,美军展开了更加疯狂的进攻,而对于不断提供炮火支援的29团美军更是恨得牙痒痒,恨不得第一时间就将这个藏在后面的炮火团给摧毁,所以无数炮弹砸向了29团的阵地。
面对敌人的疯狂炮火袭击,29团也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当时29团前线谭朝志所在班的阵地上剩下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谭朝志以及瞄准手高寿南,另外还有炮手汪万泗在敌人的袭击当中受了较重的伤,已经不太可能继续操作火炮了。
所以保持战斗能力的也只有谭朝志和高寿南,虽然情况非常危急,但是谭朝志也并没有就此放弃反击,因为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多打出一发炮弹,就能够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强有力的炮火支援,前线战士们拿下战斗胜利的希望就多了一分。
但是在清点物资之后,谭朝志发现可用的弹药仅仅只剩下了三枚。随后谭朝志做了一个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决定,他让高寿南去搬运炮弹,谭朝志一个人操作火炮。要知道一个人操作火炮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完成装弹、瞄准、发射等一系列操作。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谭朝志觉得这就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接下来高寿南就不断的搬运炮弹,而谭朝志一个人完成了所有炮弹发射的操作。一发又一发炮弹准确无误地落在了前线阵地,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炮火支援。
美军意识到前期对我们志愿军炮火支援阵地的轰炸并没有起到预想当中的效果,造成这种结果有可能是两个原因,要么志愿军又增援了一个炮火团,要么就是前期的轰炸没有给志愿军炮火阵地造成致命的伤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军派出了侦察引导飞机,这个飞机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我们志愿军的炮火阵地进行侦察,侦察过后将准确的情况以及定位信息汇报给后方的炮火阵地,接下来美军就会精准的对我们的炮兵阵地进行轰炸。
看到美军飞机飞到自己头顶的时候,谭朝志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本来我们的炮火支援力量就已经非常弱了,一旦被美军的侦察机发现,那么接下来自己生命面临巨大威胁还是小事,万一真被美军准确无误的轰炸了,那么在前线战斗的战友可就失去了炮火支援。
但是谭朝志也不能停下来,因为上级还在不断的发出炮火射击的口令,前线的战友需要炮火支援,但是头顶美军的侦察飞机却在不断的盘旋,谭朝志这时候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利用美军侦察飞机掉头的时候开炮。
除此之外,敌人炮弹落地一瞬间也会扬起巨大的灰尘,灰尘会阻拦侦查飞机的观察,在这期间谭朝志也卡准时机发射炮弹,所以侦察飞机转了一圈,啥也没有看到,但是我们的炮弹却不断的砸向前线阵地。
战斗结束之后,根据统计谭朝志一个人操作火炮发射出了一共77枚炮弹,这场战斗取得胜利,谭朝志功不可没,随后谭朝志也荣立一等功,回国之后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山行
致敬英雄!
db
谭朝志发现可用的弹药仅仅只剩下了三枚。解释下呗,前后不一致
同心 回复 04-03 04:06
有一个人搬啊,在文章里。
用户10xxx10 回复 04-03 10:13
一个人搬74枚炮弹,别告诉我他是牛马之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