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伪军狞笑着把一遍体鳞伤的男子推下深坑,埋上了土,12年后,一大娘指

时说历史 2025-04-02 15:18:04

1941年,日伪军狞笑着把一遍体鳞伤的男子推下深坑,埋上了土,12年后,一大娘指着脚下:“这里活埋了一个新四军!”

1941年的一个夜晚,奄然洒在芦苇沟上,正在上演一出凄惨的悲剧。

伍佑东荒郊的金家坝前,一个正值壮年的男子遍体鳞伤,身着灰布袍,戴一副圆边眼镜,被一群荷枪实弹的日伪军押解着走向事先挖好的深坑。

这人神情镇定自若,全无惧色,只是理了理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突然猛地昂起头,用嘶哑的嗓音高喊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一名日军戎装猛地抽出臃肿的皮镖,疯狗般扑了上去,将方强生生推下深坑。

"唏嘘,唏嘘,"劲风中芦苇激荡作响,方强的呼喊亦渐远渐微,终至归于彻底的寂静。

这就是共产党人方强同志最后的经历,然而,他又是从何处来?为何会遭此残酷对待?

方强,原名袁文彬,1901年出生于上海青浦一个贫苦人家,家贫如洗,他自幼就靠亲朋好友的资助才得以维持温饱,但凭着上进好学的品性,他终于考入同济大学医科,那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彷徨热烈,方强从中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成为校学生会主席,积极参与到五卅运动的洪流之中。

毕业后,袁文彬改行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北伐战争时期,他在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亲身见证了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深受动荡,在共产党的掩护下,他流亡到武汉,并于1927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袁文彬改名方强,开始专心从事秘密地下工作,他先后以印刷工人、店员等不同身份伪装,在上海等地区倡导马列主义,发展革命力量,一次次摸爬滚打,一步步坎坷艰辛,终于锻造出方强过人的革命意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同志组织了战地服务团,深入前线开展宣传、募捐、救护等工作,闻讯的方强亦立即加入,一身布袍,一双草鞋,来到淞沪一线,同革命战友并肩战斗,坚持抗日救亡的信念。

1940年的一个夏天,方强被新四军军部选中调往皖南,担任县级领导,组建根据地。

很快,方强便辗转来到了盐东县,为掩人耳目,他谎称是来此开办太和垦植公司的商人,开展工作,可一旦到夜深人静,他又会化身为新四军的领导人,带领地方武装队伍抗击日伪,收复失地,这番英勇作为,几乎让整个盐东地区的日伪军部队丢盔卸甲。

与此同时,方强还组建民运宣传队,动员群众增援,为筹集资金,他亲自率领工作人员前往各地动员,不分昼夜奔走呼吁,恪尽一切努力。

就在1941年的一个夜晚,他们前往盐东大佑公司开会,动员公司出钱出枪,不料遭到伏击,方强临危不惧,吩咐手下突围,自己则独自逆行掩护大家,一时疏忽,他不慎落入芦苇丛中,丢失了武器,被日伪军生擒活捕。

之后方强受尽了日军的严刑拷打,他们一开始以为他只是富商,想勒索赎金,但很快伪军中的两名汉奸就出卖了方强,令他的共产党身份曝光,更残酷的折磨接踵而至,但方强始终一声不吭,保守了革命组织的机密,眼见逼供无果,日军决定将方强就地立决,埋于无名之地。

就这样,在1941年11月底的一个黑风怒号、芦苇飒飒的夜晚,方强被押赴金家坝,活活埋葬,侥幸的是,有一乡下大娘目睹了全程,见证了这一触目惊心的惨剧。

直到12年后,当地村民有了重建中学的计划,那位老人这才将当年亲眼所见的一幕幕说了出来,随后,方强的遗骼很快就被发掘出土,上面还戴着他标志性的那副圆边眼镜,脚上也还锁着生锈的脚镣。

一时间,方强的事迹像燃遍野火般在皖南各地传开,他那慷慨就义、视死如归的悲壮故事令无数人热泪盈眶,人们见到那副遗骨时,无不动容心痛。

妻子周淑贞闻讯赶来,颤抖的双手拥抱着丈夫的遗骸,泪水早已哭干,她曾在方强被捕后四处奔走筹钱营救,不曾想最终却只换来这具干枯的遗骨,但是想到丈夫为国捐躯的壮举,她的心中又油然而生一股自豪之感。

0 阅读:50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