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女领导建议你,不要担心别人会超过你…

乐松看职场 2025-04-02 15:23:10
我昨天直接从曼谷飞到上海,抽空见了上海的朋友,她说很羡慕我每天这么充实,国内国外的跑,这几年发展很顺!但是她最近却焦虑到失眠,因为同批入职的同事升职总监级别,但她却原地踏步。 我给她看了我的电子收藏夹,里面存着2018年至今的周报——不是炫耀业绩,而是记录每个阶段死磕的具体问题。 从“如何优化客户谈判流程”到“怎样搭建团队管控体系”,这些笨拙的进化轨迹,我就是想告诉她:真正的成长是和自己较劲,不是和旁人赛跑。 我刚带团队时也犯过糊涂。看到同行公司搞线上营销,立刻拉着组员研究短视频;听说竞争对手出海考察,我连夜做PPT方案申请预算。直到有次在机场撞见那位“标杆公司”总监,发现他电脑桌面开着和我同款的数据模型,才惊觉大家都在相互参考。现在我会在季度计划里标红三件必须做成的事,再用灰笔划掉十件“别人做得很好但我们不必跟”的事。 见过太多聪明人折在半路。前年部门有个名校毕业的姑娘,每天能同步跟进五个项目,朋友圈发着跨行业学习笔记。结果年终评估时,她主推的培训方案因客户需求度不高而暂停,而坚持优化传统回访流程的小组反而拿了创新奖。这事让我想起老家种果树的大伯说的话:“同时浇十亩地,不如灌透一亩田。” 这俩天我在参加行业的论坛,发现当年那些最活跃的“跨界高手”有一半改了行。反倒是角落里的不起眼的企业一直在研究商业零售的本质——反而企业越来越好,大环境消费降级但他们企业增长率达到10%,他给我看积累了七年的数据模型,突然理解什么是“专注的红利”:当你在某个领域泡得足够久,所有看似普通的现象都会开口说话。 最近清理电脑时翻出以前的会议纪要,当时焦虑地写着:“王总团队又拿下大项目,我要不要调整方向?”很庆幸在后面补了句批注:“先把客户满意度提高20%。”如今那些跟风转型的同行,正为当初匆忙上马的新业务买单。这让我愈发确信:与其担心被超越,不如守住自己的作战半径。 真正的坚持,是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梳理当日重点,是推掉不必要的行业饭局回家备考MBA,是敢把用了三年的方法论推到重来。那些看起来走得慢的人,往往在别人换跑道时修好了自己的发动机。 时间从不辜负死心眼的人,它会把那些扎进土里的根,变成别人绕不过去的路标。

0 阅读:3
乐松看职场

乐松看职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