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中山路军队大院里男孩子的“三野”、“四野”和“湖边大队” 1949 年,福州解放后,福州军区后勤部在中山路一带安营扎寨,形成了独特的军队大院。这里曾藏着一段超有趣的事儿,大院里的孩子们竟自发划分起了 “阵营”。 当时,大院大致分三块居住区,以食堂为界。60 年代末,“路西” 的孩子凭借对父辈来历的了解,率先称自己那片是 “第三野战军”。 这一称呼瞬间点燃了其他地块孩子的 “斗志”。欧冶池周边的孩子依着地形,取名 “湖边大队”。 而 “路东” 的孩子为了 “压人一头”,竟给自己贴上了 “第四野战军” 的标签,可实际上大家父辈都是第三野战军的。这些 “阵营” 虽没实质组织,却成了孩子们玩耍时的独特标识。 为啥孩子们会搞出这些名堂呢? 其实,当时军事文化盛行,大院孩子深受影响,对父辈的军队身份有着强烈认同感。同时,孩子们天性爱玩,用这种方式给自己的童年添了不少乐子。 随着时间流逝,孩子们陆续参军,这些 “阵营” 也就逐渐消散了。 后来,大院从中山路搬到了农学院,孩子们又开启了新的 “阵营划分”。北部孩子叫 “北山游击队”,南部孩子称 “南山游击队”,延续着他们的童趣。 如今,福州中山路军队大院旧址已融入城市发展。但那些童年故事,依旧在曾经的大院孩子心中鲜活。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把这些趣事分享给下一代,让这份独特记忆得以传承。 曾经的 “三野”“四野”“湖边大队”,成了大院文化的独特符号,见证着那个纯真年代。
福州中山路军队大院里男孩子的“三野”、“四野”和“湖边大队” 1949年,
小娅说知识
2025-04-02 16:09:18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