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先生突然去世,医生也没能查清具体原因,直到48年后,上海专家通过

甜蜜游记 2025-04-02 16:12:14

1936年,鲁迅先生突然去世,医生也没能查清具体原因,直到48年后,上海专家通过研究当年留下的X光片,才确定了死因。 1984年的深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放射科主任办公室里,几位资深医学专家正在仔细研究一张泛黄的X光片。这张X光片拍摄于1936年,照片中显示的是一位病人的胸腔。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患者的右肺有明显的肺叶萎缩,左肺则出现了严重的积液现象。 这张珍贵的X光片来自鲁迅纪念馆的档案库,是鲁迅先生生前最后一次胸部检查的影像资料。48年后的今天,这份医学影像终于揭示了这位文学巨匠逝世的直接原因:严重的肺部疾病并发症。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后,他的死因一直是一个谜。当时的报纸上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因病去世",而具体是什么病,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肺结核,也有人说是其他并发症,更有人提出了种种疑点。特别是在战后,随着一些历史细节的披露,对鲁迅先生死因的质疑声越来越多。 这张X光片的重新发现和专业解读,为解开这个历史谜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专家们指出,从影像上看,鲁迅先生当时的肺部情况确实十分严重。右肺的萎缩程度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而左肺的积液量也相当惊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如果不及时抽取积液,病情恶化是必然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这份X光片还印证了当年一些重要的历史记载。根据档案记载,1936年期间,包括一位美国专家在内的多位医生都建议为鲁迅先生抽取肺部积液,但这个建议却被他的主治医生须藤五百三所否定。专家们分析认为,从X光片上的病情来看,及时抽取积液确实是当时最应该采取的治疗方案。 通过这份迟到了48年的医学证据,我们终于能够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历史谜团。然而,仅仅找到死因并不是终点,它反而揭开了更多值得深思的历史问题。正如这张X光片所展示的那样,真相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模糊却又确凿的细节之中,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和解读。 1936年,那时的鲁迅先生已定居在上海法租界内山路的寓所,这里相对安静,远离了当时动荡的政治中心。但即便如此,56岁的鲁迅身体状况仍在持续恶化。 从年初开始,鲁迅的身体每况愈下。即便是简单的散步这样的运动,对他来说也变得异常困难。他的体重急剧下降,到最瘦时只有37公斤。这与他数十年来的生活习惯不无关系。自21岁留学日本时期开始,鲁迅就养成了抽烟的习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平均每天要抽掉50支香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才减少到每天15支。35年的烟龄,给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的主治医生须藤五百三开出的处方却显得颇为可疑。当时,一位受史沫特莱邀请的美国心肺科专家,以及宋庆龄请来的另一位肺科专家,都一致认为鲁迅的肋膜积水必须立即抽出。这两位专家明确指出,只要及时抽掉积水,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能帮助恢复食欲,提高身体抵抗力。按照他们的判断,即便肺部功能有所退化,只要得到妥善照料,鲁迅仍可以再活十年左右。 但须藤五百三却坚持自己的诊断方案,认定美国专家的判断是错误的。他采用了一种非主流的治疗方式,主要使用激素类针剂。这种做法在当时就引起了质疑,因为激素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却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并发症。直到病情明显加重后一个多月,须藤才改变主意,同意抽取积水,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更令人费解的是须藤的一些做法。在鲁迅逝世前一天,当许广平询问病情时,须藤还表示只要熬过当晚就会好转。事实证明这个判断完全错误。在鲁迅去世后,须藤和他的护士还对已经离世的鲁迅进行了长达数十分钟的心肺复苏,这个做法在医学界看来似乎没有必要。 须藤后来整理的病历和诊断报告也存在诸多问题。报告的前半部分充斥着对鲁迅个人品格的赞美之词,但在谈到具体治疗方案时却语焉不详,关键时间点的记录也显得混乱。这份报告不仅没有解释清楚治疗过程,反而增添了更多疑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发生在中日关系极其紧张的时期。当时须藤曾建议鲁迅去日本就医,但遭到了断然拒绝。而鲁迅在病重期间突然搬入法租界的决定,也暗示着他可能察觉到了某些危险。这些细节串联起来,似乎都指向一个不得不防的现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即便是单纯的医患关系,也难免被复杂的政治因素所影响。

0 阅读:1
甜蜜游记

甜蜜游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