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9月,“京剧皇后”言慧珠自缢前,她拉着11岁的儿子跪在丈夫俞振飞跟前嘱托他把孩子抚养成人,俞振飞当场答应:“我有饭吃,他也有饭吃…” 1925年,在一片原本荒芜的农田上,在德国商人的规划下,拔地而起了20幢高级住宅。这些建筑融合了英伦乡村、西班牙和德式风格,每幢面积约300平方米,外墙以粗糙的水泥砂浆和清水红砖为主,在简约中透着典雅。最引人注目的是,每户都配有独立的花园,绿意盎然中尽显贵气。 在这些建筑中,11号楼华园的前身的"海格园"承载了一段难忘的戏剧人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曾是"京剧皇后"言慧珠的府邸。据传,当年言慧珠以八千元购得此楼,又投入一万五千元进行装修。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投入足见言慧珠在艺术界的地位。彼时的言慧珠正值事业巅峰,拥有自己的剧团,每次外地巡演都能收获可观的收入。 这座小洋楼见证了言慧珠人生的重要转折。最初,她与丈夫薛浩伟在此居住。薛浩伟曾是言慧珠剧团的老生演员,两人在合作中结缘,育有一子言清卿。然而这段姻缘并未长久。1957年,言慧珠调任上海戏曲学校副校长,与时任校长的俞振飞有了更多工作交集。 俞振飞是当时享誉海内外的昆剧大师,他将昆曲的典雅之美巧妙地融入京剧表演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风格。两位艺术家在舞台上的默契逐渐延伸至生活,1960年,他们在华园举办了婚礼。当天,众多文艺界名流齐聚一堂,用动人的曲声祝福这对新人。 在艺术层面,言慧珠与俞振飞堪称绝配。言慧珠开始钻研昆剧,与俞振飞的合作更是让近代昆剧舞台焕发出新的光彩。他们的组合被誉为"近代昆剧舞台上最佳的生旦搭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剧目。 华园的幽静庭院,似乎仍在诉说着那段辉煌岁月。只可惜,这对艺术伴侣的故事,终究没能像舞台上的戏文那般圆满。年龄差距、性格差异,以及后来特殊的时代背景,都成为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沟壑。 1966年,一辆白色救护车停在了华园门口。门卫小冬和几个邻居将一个用白布包裹的身影从二楼抱了下来,那是已经离世的言慧珠。 在这个悲剧发生的前夜,言慧珠做了人生最后的一件事。她拉着年仅11岁的儿子言清卿,跪在丈夫俞振飞面前,恳请他将孩子抚养成人。面对妻子的请求,俞振飞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承诺:"我有饭吃,他也有饭吃。"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了言慧珠生命中最后的慰藉。 随后的岁月里,华园的四季依旧轮回,但11号楼里的生活已经天翻地覆。年少的言清卿在失去母亲后,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求学岁月。到了1970年,15岁的言清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寻找母亲的骨灰。 这个寻找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带着极大的风险。言清卿辗转打听到闵行北桥公墓的消息,独自一人前往寻访。在那里,他通过母亲的本名"言吾生",终于找到了思念已久的母亲。 带着母亲的骨灰回到华园,言清卿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将其藏匿。起初,骨灰被安放在门前冬青树后,后来又被转移到他自己的小床底下,用棕毛仔细掩盖。就这样,母亲的骨灰在华园默默陪伴了儿子和前夫整整八年,直到俞振飞搬离华园。 俞振飞确实履行了他的承诺,将言清卿抚养成人。尽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并不容易,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承诺。这种责任感,或许正是对言慧珠最后心愿的一种回应。 如今的华园依然矗立在华山路上,诉说着这段令人唏嘘的往事。那扇雕花的铁门、那些高大的冬青树,甚至是门前的两块石凳,都还保持着昔日的模样。只是曾经在这里回荡的婉转唱腔,已经随着时光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艺术家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亲情、责任与承诺的见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句简单的承诺,一份朴实的责任感,成为了维系一个破碎家庭的最后纽带。而今天的华园,不仅承载着这些往事,更寄托着人们对历史、对文化的珍视与期待。
1966年9月,“京剧皇后”言慧珠自缢前,她拉着11岁的儿子跪在丈夫俞振飞跟前嘱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02 17:22:51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