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征程中的默契:周恩来助力毛泽东成为主席的背后故事 在风云激荡的中国革命历程中,毛泽东与周恩来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共同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毛泽东最终成为党和国家的领袖,背后有着诸多因素,而周恩来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识相知,理念契合 毛泽东与周恩来于1924年在广州相识,彼时,两人都是心怀救国理想的年轻共产党人 ,共同的志向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们在各自的革命实践中展现出卓越才能,虽天各一方,但通过组织系统了解彼此的活动信息和思想倾向。例如,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领导八一南昌起义,40天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他们都为了革命事业,勇敢地举起了武装反抗的旗帜。 并肩作战,彼此支持 1931年底,周恩来到中央苏区履职,开始与毛泽东直接共事。在军事决策方面,两人虽有不同意见,但都以革命大局为重。起初,周恩来初到苏区,对当地情况尚不熟悉,在攻打赣州的决策上,采纳了多数人的意见,然而这次行动最终失败。之后,毛泽东提出直下漳州的动议,得到了周恩来的支持和批准。周恩来留驻长汀,组织兵力,筹措给养,保障毛泽东率军攻打漳州前线的需要。漳州战役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毛泽东出色的军事韬略,也让周恩来更加认可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为两人之后的合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遵义会议,力挽狂澜 遵义会议无疑是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点,而周恩来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会议之前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上,周恩来都明确赞同毛泽东的主张,改变进军路线,转兵贵州,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 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会议组织工作由他负责,他通知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前来参加会议,为在会议中提出改组中央领导,让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奠定了基础。会议中,周恩来主持会议并作“副报告”,着重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免去自己的军事领导职务,并全力推举毛泽东来领导红军。他的表态和提议得到与会多数人的肯定和拥护,对于遵义会议作出毛泽东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参与军事领导的决定,发挥了最重要的影响 。 长征途中,默契协作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成为党和红军的实际领导核心,周恩来则全力支持配合。长征途中,两人默契协作,共同应对各种艰难险阻。例如在“四渡赤水”前后,周恩来作为情报战线最高领导人,把所有情报向毛泽东及时分享,供其决策参考;苟坝会议后,周恩来以“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身份支持在党内仍然处于少数派的毛泽东,通过组织程序即形成“中央三人小组”,以党内赋权为毛泽东执掌红军指挥权打开通道 。 毛泽东最终成为主席,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众多革命先辈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周恩来在这一过程中,凭借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毛泽东成为领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与帮助。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和默契合作,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革命征程中的默契:周恩来助力毛泽东成为主席的背后故事 在风云激荡的中国革命历程中
九叔讲历史
2025-04-02 17:41:18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