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小米SU7爆燃事故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遇难的事故,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整个智能汽车行业,其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值得各方深刻反思。
从车企层面来看,小米在回应中虽公布了部分事故细节,可面对家属“未主动联系”的质疑,却缺乏有效沟通,这严重伤害了家属的情感,也让公众对小米的诚意和责任感打上问号。而且,智能驾驶系统NOA的安全可靠性,也亟待审视。若系统能对路况和障碍物做出更精准判断,提前预警或自动采取更有效的制动措施,这场悲剧或许就能避免。另外,在车辆碰撞后,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等情况,直接剥夺了车内人员的逃生机会,这表明小米在车辆的被动安全设计,以及电池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未能充分落实“乘用车碰撞后车门应解锁,30分钟内不应起火”的国家强制标准。
对消费者而言,此次事故也是一记警钟。不少车主盲目信任智能驾驶功能,忽视了其本质上只是辅助工具,在驾驶过程中放松警惕,未及时对突发状况做出正确反应。就如本次事故,驾驶员在接管车辆后,未能有效避免碰撞,反映出部分车主对智能汽车的驾驶操作和潜在风险认识不足。
监管部门同样不能置身事外。随着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相关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监管标准和机制却未能及时跟上。这就导致部分车企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甚至为追求利润和市场份额,忽视了安全底线。
此次小米SU7爆燃事故,绝非孤立事件,它为整个行业敲响了安全警钟。车企应将安全置于首位,加大在技术研发和安全测试方面的投入,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消费者需提升安全意识,正确使用智能驾驶功能,谨慎驾驶;监管部门则要加快完善相关标准和法规,强化对车企的监管力度,形成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 。毕竟,生命安全不容轻视,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