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郭沫若去世8个月后,他的妻子于立群突然自杀身亡,原因竟然是看见了郭沫若的

熹然说历史 2025-04-02 19:21:14

那一年,郭沫若去世8个月后,他的妻子于立群突然自杀身亡,原因竟然是看见了郭沫若的一份信件,信件中得知,亲姐姐早就怀上了丈夫的孩子,自己还嫁给了“仇人”。 1979年2月25日,北京的一处宅院内,寂静被一声惊呼打破。家人发现,66岁的于立群已经在自己的房间内结束了生命,选择了和丈夫郭沫若一样的离世方式——自缢。这一突如其来的悲剧,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仅仅8个月前,1978年6月12日,文学巨匠郭沫若离开人世。作为他的第三任妻子,于立群在丈夫去世后全身心投入到整理遗稿的工作中。她特地为郭沫若编选了一本诗集《东风第一枝》,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创作的诗歌。没有人预料到,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抗战夫人"会在完成这些工作不久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文革"的阴影似乎从未真正离开过于立群。那场浩劫带走了她的两个儿子,让本就患有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的她雪上加霜。亲生骨肉的非正常死亡给她带来了无法愈合的伤痛,但她依然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于立群的一生中,1939年4月是值得铭记的日子。那一天,她和郭沫若在重庆举行了正式的婚礼,周恩来亲自到场祝贺,并幽默地说:"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沫若先生婚礼。"当时的于立群风华正茂,出身书香门第的她完美地扮演着郭沫若生活和工作秘书的角色。她替郭沫若抄写文章、查找资料、起草文件、招待客人,成为了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抗战胜利后,于立群来到上海,投身革命书籍的出版工作。1938年入党后,她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成为新中国妇女界的重要人物。 1964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4周年,她用一百五十余张丈二宣纸将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写成巨幅书法作品,展现了她作为书法家的才华。毛主席收到这份礼物后感动万分,而于立群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 那是在1934年的东京,初春的樱花刚刚绽放。早稻田大学的校园里,一位中国女留学生正匆匆赶往图书馆。她叫于立忱,原名于佩琛,是《大公报》驻东京的特派记者,也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毕业生。那时的于立忱才22岁,风华正茂,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在东京郊区的一次文化沙龙上,于立忱认识了已在日本生活多年的郭沫若。当时的郭沫若已经是有名的诗人和学者,在日本文化圈享有盛誉。两人相见恨晚,交谈甚欢。郭沫若被这位聪明优雅的中国女记者深深吸引,而于立忱也被郭沫若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们的住处相距不远,于立忱常去拜访郭沫若,请教学问,讨论时局。渐渐地,两人坠入爱河。然而,这段感情却引起了郭沫若日本妻子安娜的不安与妒忌。安娜看出丈夫对这位中国女子的特别关注,内心充满忧虑。 1935年,于立忱因盲肠炎住院手术,术后又感染了肺结核,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37年3月,病情加重的于立忱不得不回到中国。回国后,她的精神状态愈发抑郁。同年5月,在上海,25岁的于立忱选择了自尽,留下绝笔:"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个人,无能为力矣。"这简短的遗言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痛苦和绝望? 同年7月,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回国后的第四天便与朋友一起去悼念于立忱。他为她写了悼念文章《断线的风筝—纪念于立忱女士》,发表在当年6月16日上海《妇女生活》月刊上,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尽的悲痛和怀念。 命运似乎在捉弄这些人。淞沪抗战爆发后,在国际救济会第一收容所里,郭沫若遇见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这次相遇让郭沫若恍如隔世,他在于立群的脸上仿佛看到了于立忱的影子。在这次见面中,于立群将大姐思念郭沫若的诗笺交给了他,郭沫若心情激动不已。 他在心中暗下决心:"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从此,郭沫若和于立群开始了频繁的见面。1938年1月,郭沫若带着于立群回到广州,住在新亚酒楼,开始了同居生活。 然而,于立群并不知道,在姐姐于立忱的悲剧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为残酷的真相。于立忱回国前已经怀上了郭沫若的孩子,而郭沫若对此的反应却是垂头丧气。这种态度加上国家的破败不堪,让于立忱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 多年后,当于立群在整理郭沫若遗物时,她可能看到了有关这段隐秘往事的文字证据。这个发现对于立群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她不仅嫁给了导致姐姐死亡的"仇人",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替了姐姐的位置。这种难以承受的心理打击,加上之前的一系列打击,最终导致了她的崩溃。

0 阅读:105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