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孝献皇帝•8 东汉纪•12.2•13/59孝献皇帝•考注.续:王朗、管仲、齐桓公,陈容、鲜于辅、刘和, 一).东汉纪•12.2/59孝献皇帝•考注.续:王朗、管仲、齐桓公, ⑤、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公元152年出生于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北。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其孙女王元姬嫁于晋文帝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孙策南攻会稽,王朗率军抵御,终为其所败,在逃亡途中被孙策擒获并受到礼遇。之后应丞相曹操辟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王国建立后,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后,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王朗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去世,终年76岁,谥号“成”。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同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三国时期曹魏的高官王朗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物,在法律、政治、军事、哲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尤其是反对恢复肉刑的思想以及反对相术等迷信的朴素唯物论思想,更值得重视。 ⑥、管仲:管子,字仲,约公元前723年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被鲍叔牙举荐为相,齐桓公称之为“仲父”。管仲重视经济,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在任内推行一系列改革:“寄军令于内政”,使军事组织与居民组织相结合;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肥瘠征赋;节制征发力 役,禁止掠夺家畜;开发渔盐之利;铸货币,平物价;允许罪人用兵器或金、铜赎罪;重视选拔人才,以优秀者为士。管仲的执政使齐国成为强国,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于公元前645年病逝,终年79岁。 ⑦、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出生于临淄,又称营丘,春秋时期齐国第15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内乱后,齐桓公继国君位,任管仲为相,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1年,为平定宋国动乱,齐桓公在北杏与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后来宋国违约,齐桓公“九合诸侯”,讨伐宋国。公元前679年,以“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霸主。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病死于桓公四十三年即公元前643年。 二).东汉纪•13/59孝献皇帝•考注:陈容、鲜于辅、刘和, 【考注】 ①、陈容:籍贯徐州广陵射阳,今江苏省宝应县东北射阳湖镇。年轻时是一名书生,与同乡臧洪交好,两人关系密切。随同臧洪担任东郡丞,显示出他对臧洪的深厚敬仰和忠诚。在袁绍围攻东郡治所东武阳期间,陈容坚定地站在臧洪一边,即使在城池即将陷落之时,仍然选择与臧洪共存亡。绍攻破城池后,陈容站出来为臧洪求情,指责袁绍不遵循仁义,最终被袁绍杀害。陈容与臧洪不仅是同乡,更是精神上的伙伴。陈容年轻时就有诸生身份,一直与臧洪交好,表现出对臧洪的钦佩和追随。在袁绍围攻东武阳的过程中,陈容展现了极高的忠义精神。不仅在城破之前选择留下,而且在城破之后,面对袁绍的威胁,依然坚定地站在臧洪一边,最终为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陈容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忠义之士,以其对朋友的忠诚和对正义的坚持而闻名。 ②、鲜于辅:幽州渔阳人,今北京密云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将领。鲜于辅原为幽州牧刘虞从事,初平四年,公孙瓒杀害刘虞,遂与刘和、乌桓峭王、麴义一起合兵大败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后,听从田豫劝告,投顺曹操,封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官渡之战后,拜左度辽将军,进封亭侯。曹魏建立后,持节到蜀汉劝降诸葛亮,累迁为辅国将军。 ③、刘和,东海郡郯县人今山东郯城县人。汉朝宗室大臣,幽州牧刘虞之子。初以宗室,拜为侍中。携带汉献帝密诏返回幽州,为袁术和袁绍所拦截。刘虞为公孙瓒总所害,遂投降袁绍,带兵攻打公孙瓒,后来不知所终。
《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孝献皇帝•8 东汉纪•12.2•13/59孝献皇帝•考注.
快乐开心正明
2025-04-02 22:59: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