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科学家陆元九公派赴美留学,在轮船上,他因为太过饥饿多拿一个面包,这一幕刚好被附近一个正在拿自助餐的美国人看到了,一脸嘲笑地说:“真不要脸!"
1945年这一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年代,一批怀揣着理想和梦想的年轻学子被获选为首批公费赴美留学生,其中就包括了陆元九。
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南京的陆元九,从小就对飞机、航天航空这些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也顺利考入了当时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航空系,学成之后投身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中。
面对战乱纷扰的时局,这批年轻力量仍然勇敢地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途,他们踏上码头时凝望远方的决心,一定饱含着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勤奋求学的念想。
陆元九也有着类似的心境,在他之后写就的传记中,陆老常常提到,他一路走来其实经历了很多屈辱和羞愧,这些磨砺无疑是他爱国情怀的根源,就在他们乘船抵达美国的头几天,就有一件不小的插曲发生了。
有一天,长途漂泊后的陆元九在船上的自助餐厅里因为实在太饿了,多拿了一个面包,这在中国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小事,但就是这个小小的行为惹来了一名正在取餐的美国白人的侮辱和不屑一顾的眼神,"真不要脸!"那人盛怒喝斥着,用一种鄙夷、轻蔑的目光上上下下打量着陆元九。
这番遭遇无疑给年轻的陆元九带来了无比的屈辱和刺痛,一时间他几乎无法接受这种不公,作为中华儿女,为什么我们要忍受着外人这样的侮辱和羞辱,他暗暗在心中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为中华民族赢得真正的尊严和地位。
踌躇满志来到美国的陆元九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刻苦求学钻研惯性导航等专业,白天他上课就连午餐都顾不上吃,晚上他要打工赚取生活费。
最终凭借过人的努力和天资,陆元九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这个成就看似平常,却实实在在奠定了陆元九日后成为"中国航天之父"的基础,此后回想起来,恰恰是在美国期间那些屈辱经历,让陆元九下定了决心要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
1956年,经过几番周折,陆元九终于有机会携家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无比深刻地感受到,过了罗湖桥这几分钟的路程,就像从一个世界走向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才是他心心念念的祖国,是他为之放弃美国国籍、执着地追求和热爱的地方。
回到祖国后,陆元九将自己的全部毕生心血都贡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积极推动我国第一代探空火箭的研制,并提出要以元器件制造为主,大大推进了惯性导航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作为科学家,陆元九勤勉严谨、一丝不苟,对于自己更是要求极为严格,他的生活准则就是"四不原则":不急、不恼、不懒、不馋。
这份科学家应有的从容淡定和严谨作风,在1996年的一次重大事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一年,我国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时出现故障,整个火箭撞上了山体,76岁高龄的陆元九得知这一噩耗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现场,开始了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工作。
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99分都不及格,陆元九的严谨要求源于他一直坚持的科学精神,那就是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说任何假话,懂就是懂,不懂就不能装懂。正是这种可贵品质,造就了他在航天领域卓尔不群的成就。
回顾陆元九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尽管遭受了种种歧视和屈辱,但他从未被这些阻碍打倒,相反,陆老用自己的卓越智慧和顽强意志,在美国赢得了同行的尊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这样一种对祖国赤诚的爱国热忱,对事业执着的专注追求,对同胞真挚的责任担当,无不体现了陆元九这个伟大科学家内心最宝贵的精神品质。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他靠着才华和努力,不仅成就了个人在航天领域的巨大贡献,更为整个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