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在徐志摩的葬礼上,陆小曼坚持要将徐志摩的寿衣换成西装。有人小声告诉她说:“她来过了,不让换。”陆小曼抖着唇想再说什么,可终究没说出来。 1932年冬天,徐志摩的葬礼上。 陆小曼坚决要求给徐志摩换上西装作为寿衣,她说:“他生前不喜欢束缚,走的时候也应该潇洒一些。” 然而,徐家的长辈们——尤其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认为寿衣必须是传统的中式服饰。 就在争执即将升级时,旁人悄悄告诉陆小曼:“她来过了,不让换。” 那一刻,陆小曼愣住了。 那个“她”,是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 离婚多年后,张幼仪仍然是徐家的一部分。 他们是旧式包办婚姻。 两人1915年结婚,彼时的张幼仪温婉贤淑,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妻子”。 然而,在徐志摩眼中,这段婚姻更像是一种束缚。 徐志摩崇尚自由,尤其是情感上的自由。 他曾直言不讳地批评张幼仪,说她是个“乡下土包子”。 而张幼仪,则以无声的忍耐面对这一切,甚至在徐志摩要求她堕胎时也没有反抗。 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学,期间彻底决定要结束这段婚姻。 1922年,在柏林,怀着身孕的张幼仪签下了离婚协议。 这段失败的婚姻对于她来说,是人生的低谷,却也是转折点。 离婚后,她在德国学习金融,回国后独立开拓事业,成为一名银行管理者。 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没有婚姻的庇护,她也能活得出色。 而这一次,为徐志摩的葬礼奔波,张幼仪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冷静与果断。 她代表徐家拒绝了陆小曼的提议,坚持以传统方式送别这位早已分开的伴侣。 陆小曼出身名门,是京城里名声在外的交际花。 她美貌动人,才情洋溢,与徐志摩的相识仿佛是命中注定。 1924年,两人在一次聚会上初见,徐志摩被陆小曼迷住了。 那时的陆小曼,已是王赓的妻子。 王赓学贯中西,风度翩翩,但繁忙的公务让陆小曼的生活显得寂寞乏味。 徐志摩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他不顾外界的议论,甚至写信向陆小曼的父母表达求婚意图。 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但徐志摩不以为意。 他相信,为了爱,可以打破一切世俗的束缚。 陆小曼与王赓离婚后与徐志摩在北京举行婚礼。 徐志摩的浪漫与陆小曼的生活习惯,看似相互吸引,却在婚后逐渐成为冲突的源头。 婚后的陆小曼依然热衷于社交生活,她爱奢侈、讲排场,而徐志摩则一心追求诗歌和文学。 他为此奔波于多所大学之间授课,试图用微薄的薪资支撑起两人的生活。但这种奔忙让他身心疲惫。 与此同时,陆小曼的身体也并不健康。 长期的病痛让她依赖药物,而巨大的经济压力则让徐志摩倍感困顿。 两人的婚姻,开始在柴米油盐中慢慢失去当初的激情。 即便如此,徐志摩仍然深爱着陆小曼。 他常为她写诗,为她创作动人的文字。 他的诗歌里,流淌着对自由、爱情和美的无限向往,也埋藏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张幼仪与陆小曼,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 徐志摩在两个女人之间,曾有过不同的选择。 而最终,这些选择共同书写了他的传奇与遗憾。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细腻的情感与唯美的意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切体会。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准备参加林徽因的讲座。 途中,飞机因天气恶劣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 林徽因为他写下悼文,张幼仪为他筹备葬礼,而陆小曼则一度陷入自责与哀痛之中。 在葬礼上,陆小曼的坚持最终妥协于张幼仪的冷静与徐家长辈的传统观念。 徐志摩被按照中式礼仪安葬,这似乎也为他的一生画下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号。 徐志摩的一生,是民国时代文化与情感冲突的缩影。 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他的爱情故事,则成为那个动荡时代最引人注目的传奇之一。 他走了,留下诗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他的离别,不仅是个人的终点,也是那个时代一抹绚丽色彩的永恒消逝。
1932年,在徐志摩的葬礼上,陆小曼坚持要将徐志摩的寿衣换成西装。有人小声告诉她
星辰点点照亮路
2025-04-03 13:33: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