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张召忠在电视上少有的没忽悠人的话:“总有一天,俄罗斯会来大连造船厂请我们帮他们造航母,不信你等着瞧。” 还记得2024年,中国大连造船厂的巨型龙门吊,将一组庞大精密的模块稳稳地吊装到了新航母“福建”舰的甲板上——那是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电磁弹射器。 这一幕与远方俄罗斯海军“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艘从苏联时代继承而来的老舰,近年来为了维持运转已是步履维艰。飞行甲板上新增的补丁,如同其海军现状的一个注脚,让人不胜唏嘘。 多年以前,当军事评论员张召忠预测,有朝一日俄罗斯或许会来找中国船厂帮忙造航母时,不少人只当是句玩笑话。 毕竟彼时的俄罗斯海军仍是全球舞台上不容忽视的力量,而中国的“辽宁”舰,尚是由购自乌克兰的未完工舰体改造而来。 时光流转,谁能想到当年的“学生”如今在航母关键技术上已实现了超越。 “库兹涅佐夫”号的坎坷经历,折射出俄罗斯造船工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体系面临的挑战。 2016年,它远赴叙利亚执行任务,一路黑烟滚滚的画面传遍全球,颜面扫地。此后更是厄运连连:2018年,维修时所在的PD-50浮船坞意外沉没,塔吊砸穿甲板;2020年,船厂内另一台塔吊倒塌,再次对其造成损伤。后来甚至传出动力系统难以为继的消息。 这艘服役三十多年的航母要保持运行,实在耗费了太多精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江南、大连等大型造船厂内,一派繁忙景象。新型万吨级驱逐舰055型、大型两栖攻击舰075型等先进舰艇持续下水或进行舾装,展现出强大的生产活力。 这背后是两国工业基础实力此消彼长的现实。苏联解体,让原本庞大的造船体系四分五裂,人才流失与技术断档的后遗症持续至今。 曾经缔造辉煌的黑海造船厂、波罗的海造船厂荣光不再。 如今的俄罗斯,连部分维修所需的精密机床都需依赖进口,新舰艇的建造速度也大不如前。 就连打捞沉没的“莫斯科”号巡洋舰,都动用了从中国进口的大型浮吊,这也反映了其现有重型装备的某些局限。 技术的代差也在拉开,“福建”舰应用的电磁弹射技术,能让重型舰载机满载起飞,作战效能远超“库兹涅佐夫”号的滑跃起飞方式。 即使是俄罗斯近年主推的22350型护卫舰,其核心技术,特别是相控阵雷达系统,与中国海军的新锐舰艇相比也显现出差距。 这正是完整工业体系的较量。中国拥有从特种钢材冶炼到复杂电子系统集成的相对完整产业链条,许多关键环节能自主配套。例如055大驱的先进雷达系统,其研发生产可在国内高效协同完成。 而俄罗斯则常需在全球范围寻找零部件供应商。这种系统性的优势,还体现在建造效率和持续的人才培养上,共同支撑着中国船舶工业的快速前行。 现在再回味张召忠当年的那番话,似乎不再是天方夜谭,更像是一种基于对两国工业实力变化趋势的敏锐洞察。 当基础工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时,昔日的老师向学生寻求帮助,确实不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世界的格局,就在这样的变化中悄然重塑。 参考:《张召忠开讲2019》. 南京广播网. [2023-08-24]
美国人在中东很急,只要胡塞武装能击沉一艘美国航母,那美国引以为傲的军事霸权将彻底
【1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