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卖鞋亏损后转卖保健品骗了超10亿健闻登顶计划
当父母被虚假宣传或推销手段误导,购买大量无效甚至有害的保健品时,我们需要以耐心和理解的态度介入。以下是一些分阶段沟通的建议,既能保护父母的情感,又能帮助他们理性判断:
第一阶段:建立沟通基础
1. **用共情代替否定**(打破防御)
- 不要说:"这些都是骗人的!"
- 改为说:"您最近很关注养生,是不是觉得哪里不太舒服?"(关注健康需求)
- "这些产品包装挺专业的,销售人员一定讲了很多专业知识吧?"(理解被说服的原因)
2. **成为信息同盟者**
- 主动提出:"我帮您查查这个公司的资质吧?"
- "咱们一起看看这个成分有没有临床实验报告?"
- 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药智网等权威平台查询
第二阶段:认知重建
3. **用类比揭示营销套路**
- "就像买房子要看房产证,买药是不是应该先看国药准字?"
- "如果普通食品能治病,医院为什么不用呢?"
4. **引入权威信源**
- 预约三甲医院营养科门诊:"正好我认识个专家,咱们带着产品去问问?"
- 播放央视《焦点访谈》保健品骗局专题片(2019-2022年有多个案例)
5. **经济视角分析**
- 制作对比表:列出同成分药品价格(如维生素C药品2元/瓶 vs 保健品98元/瓶)
- 计算年度花费:"这些产品每月3000,一年就是3.6万,够咱们全家体检+旅游了"
第三阶段:替代方案
6. **构建科学养生体系**
- 下载专业膳食指南APP(如薄荷健康)
- 购买三甲医院出版的养生书籍(如《协和医生说》)
- 报名社区医院的健康管理课程
7. **转移情感寄托**
- 定期安排家庭活动(周末徒步、老年大学课程)
- 鼓励参加正规机构的健康讲座(社区卫生中心定期举办)
👏注意事项
- 保留购买凭证、录音等证据,涉及大额消费可联系当地市场监管部门
- 对执迷者可采用"冻结账户"策略:以理财名义将部分资金转为定期存款
- 关注父母社交圈,温和提醒远离可疑的"养生导师"
[举手]中老年人对保健品的执着往往源于死亡焦虑、社交缺失和对子女关怀的替代性满足。比起单纯阻止消费,重建他们的安全感和社会连接才是治本之策。每周三次视频通话可能比苦口婆心的劝说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