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气候环境驱动学说:在距今4000-85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青藏高原的森林灌丛植被由南向北推进,藏羚羊的栖息地被压缩至青藏高原北部海拔较高的狭长地带。冬季,它们到南部森林灌丛树叶脱落、郁闭度降低的地方越冬和求偶。春夏季节,怀孕的藏羚羊又回到北部草地产仔。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季节性迁徙成为部分藏羚羊种群的集体记忆。 - 躲避天敌学说:相比藏原羚、野牦牛等其它动物,雌性藏羚羊的攀爬能力不够强,在高郁闭度的环境中,无法主动登高以获得山上开阔地带的食物,且南部地区狼、猛禽等食肉动物较多,会让雌性藏羚羊在产仔时受到极大生命威胁,所以它们选择到北部产仔。 - 食物资源学说:有学者认为,迁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越冬地的食物资源压力。不过,该猜想存在疑问,因为青藏高原上很多野生动物面临相同环境变化和生存挑战,却只有藏羚羊形成了季节性迁徙行为。 - 提升幼崽存活率学说:有学者提出,藏羚羊异地产仔是为了躲避固态降水相对丰富的地区,从而提升幼仔的存活率,但这一猜想也面临与食物资源学说类似的质疑。 - 基因交流学说:藏羚羊集中产羔后,会去往另一个群落,有利于基因交流,增加物种遗传多样性,助力藏羚羊种群的延续。 藏羚羊如何确定迁徙路线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认为,藏羚羊对于迁徙的路线和产仔地点的选择,基本算是“集体记忆”。每年迁徙季,一些一岁的小藏羚会在“妈妈”或“外婆”的带领下来到卓乃湖,全程陪同家人产仔。同时,藏羚羊的迁徙路线数百年来相对固定,但也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存在一定改变。
-古气候环境驱动学说:在距今4000-85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青藏高原的森
伊丫学美女
2025-04-04 09:33: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