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有钱人都非常注重情绪和注意力管理!

乐松看职场 2025-04-05 15:49:07
上周公司聚餐,新来的实习生小苏偷偷问我:“为什么总监从来不参加同事们的聚会(经常吐槽的聚会)?”我看了眼正在核对数据的总监——她每天雷打不动六点下班,微信永远只回工作消息,连公司茶水间的八卦都绕着她走。但是,只要是她带的项目,利润率都会比其他项目组的高。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成年人的差距,其实是从学会“情绪断舍离”开始的。 刚工作那几年,我也是个“情绪老好人”。同事抱怨婆婆,我陪着分析到深夜;大学同学失恋,跨省打一个小时电话安慰;亲戚家孩子找工作,熬夜改八版简历。直到看到跟我同期毕业的同学都已经升职时,我才看懂那个残酷真相——80%的人际关系,都是来消耗你的"情绪钱包"的。 现在我的微信置顶只有三类人:能互相提供资源的合作伙伴、关键时刻真能借到钱的朋友、随时分享行业情报的前辈。其他对话框设置了三条铁律:超过三屏的吐槽自动折叠,连续三次负能量对话触发免打扰,周末晚上11点后消息静音。 上个月参加投资人饭局,某位管理百亿基金的大佬分享了他的“五分钟法则”:任何非工作对话超过五分钟,就会抬手看表。开始觉得他冷漠,直到看见他助理的日程本——每周预留两小时专门处理员工情绪问题,但必须提前预约。 “真正值钱的关系,经得起流程化筛选。”这句话我记到现在。 普通人总觉得有钱人冷血,其实是他们早摸清了人际交往的底层逻辑。前公司CEO离婚期间,所有私人事务都打包给律师团队处理,自己照常主持十亿级项目会议。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分得清每小时三千块的律师费和可能损失三千万的合同,哪个更值得付费。 我开始实践这套方法后,生活发生了微妙变化。以前总在茶水间倒苦水的同事,发现我不接茬后,自己也会消化了;爱临时约饭的客户,看我坚持提前三天预约,开始主动透露招标内幕;就连我妈都学会了把视频聊天控制在15分钟内。 最明显的变化在工资单上——我用节省下的时间考了MBA,当年涨薪40%;拒绝帮亲戚孩子改论文后,多出的精力谈成了两个大客户。 现在遇到这些情况,我的处理方法很直接: ①频繁借钱的朋友:“最近资金都在理财,这是信贷经理电话” ②吐槽伴侣的同事:“需要推荐婚姻咨询师吗?” ③群发婚礼请柬的点头之交:“微信转账可以吗?人就不去了” 最近清理通讯录时发现,那些总让我心累的关系,本质都是情绪层面的“白嫖党”。成年人的善意,不该是免费的情绪劳动。

0 阅读:14
乐松看职场

乐松看职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