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的一段话:“看到那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瘫痪不能自理,有的老年痴呆,疯

文山聊武器 2025-04-06 00:04:26

醍醐灌顶的一段话:“看到那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瘫痪不能自理,有的老年痴呆,疯疯傻傻,有的虽然没有痴呆,但大脑蜕变的性情大变,又吵又闹又骂的。老年的变化太可怕了,活得岁数太长,并不见得有多好,活的差不多就行了。” 说到老了,我们总爱想象那种“夕阳无限好”的画面,可现实却常常把这幻想撕得粉碎。八九十岁的老人,身体和精神的变化让人触目惊心。有的瘫痪在床,连翻身都得靠别人,生活完全没尊严可言;有的得了老年痴呆,整天疯疯傻傻,连儿女都不认识,甚至大小便失禁,家里人照顾得筋疲力尽;还有的没痴呆,可性情大变,脾气暴躁得像换了个人,又吵又闹又骂,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这些不是个例,而是很多人老去的真实写照。 为啥会这样?医学上讲,人老了,大脑和身体机能退化是自然规律。神经细胞减少,血管硬化,脑子反应慢了,甚至连情绪都控制不住。瘫痪可能是中风后遗症,痴呆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性情大变可能是大脑额叶功能下降。这些变化不是谁想躲就能躲得掉的。想想看,年轻时再风光,老了可能连自己都管不住,这多可怕? 我们老听人说“长命百岁”是祝福,可真活到八九十岁,很多人会觉得这祝福听着有点讽刺。岁数大了,身体和脑子跟不上,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别说享受晚年了,能不拖累家人就不错了。举个例子,我一个亲戚,八十五岁,中风后瘫了五年,躺床上靠喂饭,吃喝拉撒全得人伺候,最后走的时候瘦得皮包骨,家里人松口气的同时,眼泪也没少流。五年啊,对他自己是煎熬,对家人是负担,谁敢说这是福气? 还有老年痴呆的,活得长了,脑子却先“走”了。我有个邻居大爷,九十多岁,人还在,可整天念叨几十年前的事,认不出老伴,半夜起来乱翻东西,嘴里骂骂咧咧。儿女照顾得心力交瘁,最后送养老院,可他还是闹得院里不得安宁。这种“活着”,到底是为啥?岁数长了,日子却没质量,这不叫福,叫折磨。 说到老年的残酷,琼瑶的故事特别能让人深思。她是写浪漫爱情故事的大师,可晚年却直面了生命质量的崩塌。她的丈夫平鑫涛得了老年痴呆,卧床多年,靠插管维持生命。琼瑶看着他一天天失去意识,失去尊严,最后公开反对这种“延长生命”的方式。她写了《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说人活到最后,应该有选择离开的权利,而不是被机器硬拖着。她这话听着刺耳,可想想那些瘫痪、痴呆的老人,谁能说她没道理? 琼瑶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不是越长越好,而是要活得像个人样。她宁愿自己老了能清醒地走,也不愿拖着一口气,成了家人的累赘。这观点虽然争议大,但确实戳中了很多人心里的痛点。活到八九十岁,如果只剩痛苦和折腾,那长寿有啥意义?她的选择,逼着我们去想:老了以后,到底想要啥? 现在社会老龄化越来越厉害,老年问题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是整个社会得面对的难题。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2.5亿,八九十岁的也不少。这些人里,中风、痴呆、慢性病的比例高得吓人。养老院床位不够,护理人员缺口大,很多家庭只能自己扛。可年轻人上班忙,谁有空天天伺候?雇个护工吧,工资高不说,还不一定靠谱。结果就是老人活得苦,家人过得累。 更别提医疗资源了。医院里那些靠呼吸机、插管吊着命的老人,家属既不忍心拔管,又舍不得放弃,钱花光了,人还受罪。这种情况,谁看了不觉得心酸?老龄化是好事,说明人寿命长了,可背后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活得长没用,活得好才行。 面对老年的无常,有人会说:“活得差不多就行了,别太长。”这话听着糙,可真有几分道理。七八十岁,能走能动,能吃能睡,脑子还清楚,这就挺好。非要活到九十多,赌一把会不会瘫痪、痴呆,风险太大了。不是说长寿不好,而是长寿要是换来的是没尊严的日子,那还不如早点谢幕。 当然,也有人觉得,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哪怕瘫了傻了,也得撑下去。这想法也没错,毕竟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不一样。可现实是,撑下去的代价往往不小,不光是钱,还有精神上的折磨。 老了会咋样,谁也预测不了,但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招。首先,年轻时得攒点健康的本钱。别老熬夜、抽烟、喝酒,身体好点,老了少受罪。其次,存点钱,别指望儿女全管,经济独立,心里踏实。再者,得有个心理准备。老年的变化是大概率事件,别觉得自己能例外,提前想好咋应对,总比到时候手忙脚乱强。 还有个狠点的想法,像琼瑶说的,到了实在不行的时候,能不能给自己留个体面的出口?这话听着吓人,可现实里,真有老人受不了病痛,自己结束生命的。社会上对安乐死的讨论一直没停,咱们国家还不合法,可这话题迟早得面对。

0 阅读:3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