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感到后背发凉!在中国连续展现卫星能力之后,美太空部长心头一紧表示,中国的太空能力远比想象中的更强。美国太空军作战部长萨尔茨曼认为,美国会有大麻烦。4月5日,根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太空军作战部长声称,中国在太空的能力构成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威胁”,美中之间任何冲突,这都将让美国卫星首先成为被击落的目标。 萨尔茨曼表示,除了地对太空导弹之外,中国军队“已部署了多种地基激光武器,能够干扰、削弱或破坏卫星传感器”,我们预计他们将部署足够强大的系统,能够对卫星结构造成物理破坏。很显然,在美国看见我们各方面技术的进步之后,美国是感到后背发凉,认为中国完全具备了击落美国卫星的能力。 从2024年炒作中国卫星“狗斗”到2025年渲染激光武器威胁,美国这套说辞背后藏着三个不能明说的秘密:既要掩盖自身太空军事化进程,又要给国会要钱找借口,还要打压中国正当的航天发展。 中国卫星技术的突破确实让美国如坐针毡。缅甸地震救援中,14颗卫星36小时内完成变轨扫描灾区的案例,直接展示了轨道动力学计算、燃料管理和多星协同的技术成熟度。 今年曝光的“实践-6”和“试验-24C”卫星编队机动,更证明了厘米级轨道控制能力——这种技术既能用于救灾,也能在必要时干扰敌方卫星。 美国太空军副参谋长盖特莱恩说的“太空狗斗”,其实就是被中国卫星集群机动能力戳中了痛点,毕竟美军现役卫星多数还是“轨道固定靶”。 关于激光武器威胁的指控更显双标。萨尔茨曼宣称中国部署了足以烧毁卫星的地基激光器,但故意不提美国自己早就在夏威夷和科罗拉多州部署了同类装备。 中国发展这类技术主要是防御性质,比如应对频繁抵近侦察的X-37B空天飞机和“星链”卫星。 反观美国,2025年启动的“Elixir”卫星加油项目,目标就是让军用卫星在2030年前具备无限机动能力,这可比激光武器更具攻击性。 美国反复渲染“中国威胁”的真实动机有三重。首先是军费争夺战,萨尔茨曼这次放话恰逢2026财年预算审议期,太空军需要证明“中国威胁”来争取更多拨款。 其次是转移国内矛盾,美国商业航天发射事故频发(如Isar火箭30秒坠毁),而中国民营火箭发射成本已降到国际均价的40%,这种产业优势让美国军工复合体坐立不安。 最后是战略布局需要,美国正在拉拢欧洲盟友组建“太空北约”,日本、澳大利亚的太空部队也在加速整合,这时候制造外部威胁最利于团结阵营。 中国航天发展的核心逻辑其实很清晰。从北斗导航到遥感卫星,技术突破始终围绕民生需求——河南洪灾时每小时更新的卫星热力图,新疆棉田里节水30%的智能灌溉系统,这些都是太空技术造福社会的实证。 即便在军事领域,中国也坚持“以防御促安全”的路线,比如研发反卫星武器是为了应对美国X-37B空天飞机多次试探性接近天宫空间站。 中美太空博弈的本质是道路选择之争。美国想把太空变成“第六战场”,2023年成立的“扩散型作战人员太空架构”和数万颗“星链”卫星就是明证。 中国则主张“太空命运共同体”,神舟十九号与多国合作建设月球站、向埃及等国家开放卫星数据共享,这种开放姿态反而赢得更多支持。 就像网友调侃的:“美国数着别人家卫星有几颗激光器,自己却把加油枪对准了轨道上的战舰。” 说到底,萨尔茨曼们的焦虑不是源于中国技术多先进,而是因为他们清楚看到了历史趋势——当中国商业航天实现卫星日均生产一颗、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2%时,美国靠封锁和制裁维持技术霸权的时代正在终结。 未来十年,谁能把太空技术更多转化为民生红利,谁才能真正赢得这场无声的较量。
美国感到后背发凉!在中国连续展现卫星能力之后,美太空部长心头一紧表示,中国的太空
任峻评世界巨大的
2025-04-06 09:10:0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