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四川,女子选了三颗苹果,要花72元。她嫌贵,赶紧说不要了。对方却说:“

小张的社会 2025-04-06 15:04:44

4月3日,四川,女子选了三颗苹果,要花72元。她嫌贵,赶紧说不要了。对方却说:“都已经装好了。”接着又质问:“你干嘛要进来?我们不是什么顾客都接待。”女子回应道:“因为你站在这里,我以为不会太贵,所以才进来的。”   4月3日,四川某水果店内发生的这起争执,看似只是72元三颗苹果的小事,实则折射出消费社会中商家与顾客之间日益失衡的权力关系。   当天下午,李女士(化名)如常走进街边一家装修普通的水果店。店主站在门口招揽生意,这让她误以为这是一家价格亲民的小店。当她精心挑选了三颗苹果准备结账时,收银员报出的72元价格让她瞬间愣住。"   这也太贵了!"李女士下意识地表示不要了,却遭到店家强硬回应:"都已经装好了。"更令她震惊的是,店员竟出言不逊:"你干嘛要进来?我们不是什么顾客都接待。"   这场冲突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李女士。有人调侃道:"三颗苹果72元,这是镀了金还是施了魔法?"   更多人则对商家的态度表示愤慨:"明码标价是基本,强买强卖就是黑店行径!"事件背后,是消费者对自身权益日益增长的敏感度,以及对商家诚信经营的基本期待。   细究这场争执,价格透明度缺失是导火索。涉事水果店未在醒目位置标明价格,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商家有义务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信息。   当李女士询问价格时,商家本应耐心解释苹果的品种、产地等溢价因素,而非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顾客的合理质疑。   更值得警惕的是商家那句"我们不是什么顾客都接待"所流露出的歧视性态度。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一些商家错误地将"高端"等同于"傲慢",将"精品"曲解为"挑客"。   这种扭曲的经营理念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触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则。无论商品价格高低,尊重消费者选择权都是商家不可逾越的底线。   事件中李女士的应对堪称理性消费者的典范。她没有因店家的无礼而大吵大闹,而是用一句"因为你站在这里,我以为不会太贵"点明问题的核心——商家的误导性经营行为。   这种既维护自身尊严又不失体面的处理方式,值得每一位消费者学习。毕竟,在消费关系中,顾客的每一分钱都应当换来等值的商品与服务,而非莫名的轻视与伤害。   这场72元苹果风波给所有商家敲响了警钟: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任何不诚信的经营行为都可能被放大检视。商家若想赢得长远发展,必须摒弃"店大欺客"的陈旧思维,回归"顾客至上"的服务本质。   具体而言,明码标价是基础,尊重消费者选择权是关键,而真诚沟通则是化解矛盾的良方。   消费本应是一场愉快的价值交换,而非充满陷阱的权力博弈。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像李女士一样勇敢说出"我以为不会太贵"时,商家也该反思:如何重建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关系?   或许答案很简单——把每一位走进店的顾客都当作值得尊重的个体,用诚信经营换真心回报。毕竟,在这个评价体系日益完善的时代,商家的每一分傲慢,最终都会转化为品牌形象的减分项。   对此你们怎么看?   信源:潮汐新闻

0 阅读:390

评论列表

用户76xxx54

用户76xxx54

3
2025-04-06 15:42

现在水果店都是写了价格的,不写的都不问也不买

小张的社会

小张的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