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2006年,肿瘤专家华益慰抗癌一年离世,在生命的尽

如梦菲记 2025-04-06 15:34:31

“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2006年,肿瘤专家华益慰抗癌一年离世,在生命的尽头,他留下了这一句振聋发聩的遗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2006年,肿瘤专家华益慰在与癌症抗争一年后离世,临终前留下这句振聋发聩的遗言,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生命的总结,更是对医学与健康观念的深刻反思。   作为中国医学界的传奇人物,华益慰用56年的职业生涯诠释了医者仁心,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从手术台上的“救人者”变成了病床上的患者,他的经历和遗言,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药物治疗的局限,以及人体自身的力量。   华益慰的名字在医学界如雷贯耳,他是肿瘤外科的泰斗,几十年来挽救了无数生命,即便年过七旬,他本该颐养天年,却选择继续坚守在手术室,每年完成百余台手术。   无论是简单的切除还是复杂的肿瘤手术,他都全神贯注,力求完美,对他而言,患者的信任是最大的动力,许多人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他从不忍心让他们失望。   为了应对体力下降,他甚至准备了一把高凳,手术中累得满头大汗时,便坐在上面继续操作,然而这种无私的奉献也让他忽视了自身的健康。   2005年7月,连续多日的手术后,他感到肠胃不适,最终检查确诊为胃癌晚期,这位拯救过万千患者的医生,却未能及时察觉自己的病兆。   确诊后,华益慰迅速接受了全胃切除手术,作为一名肿瘤专家,他曾多次为患者实施类似手术,认为这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方案,然而,当他自己躺在病床上,术后的痛苦却超乎想象。   胃酸反流灼烧食道,化疗带来的恶心与虚弱,让他连正常进食都成为奢望,只能依靠鼻饲管维持生命,并发症接连出现,回肠梗阻、器官衰竭接踵而至,他甚至经历了手术失败和腹腔感染。   面对这一切,他没有抱怨,而是选择将自己当作“活教材”,记录下每一种痛苦的感受,分享给年轻医生,他开始反思,作为医生时坚信的治疗方式,是否真正为患者带来了福祉。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华益慰用尽全力留下了那句遗言:“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这句话并非否定医学,而是揭示了一个真相:药物的作用有限,往往只能控制病情,而非彻底治愈。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全胃切除虽然延长了生命,却让他在痛苦中挣扎;而化疗抑制了癌细胞,却摧毁了他的身体机能,他意识到,医学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他强调人体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细胞不断更新,胃壁每7天再生一次,肝脏每180天焕然一新,这种内在力量若得到支持,可能比药物更有效地对抗疾病,他的反思让人们看到,医生不仅是“治病”的执行者,更是需要在生存与尊严之间权衡的决策者。   华益慰的遗言不仅是对医界的警醒,也指向了更广泛的健康命题,数据显示,中国胃癌病例占全球近一半,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他在治疗中体会到,药物之外,营养和生活方式对康复至关重要。   人体如同一台机器,营养是驱动修复的燃料,蛋白质、维生素等元素能为细胞再生提供支持,他曾向患者解释,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远超想象,若能戒烟戒酒、减少腌制食品、增加新鲜果蔬摄入,许多疾病或许能防患于未然。   沈洪兵院士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显著降低胃癌风险,华益慰的经历提醒人们,依赖药物只是治标,真正的康复需要从日常点滴做起。   2006年8月,华益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他拒绝讣告和遗体告别,嘱咐将遗体用于解剖研究,甚至提出“留一点胃”的建议,希望后人避免他所经历的痛苦。   他的离去引发了社会轰动,无数患者自发赶来送别,这位医者用生命践行了仁心,然而他的精神并未消逝,那句遗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医学与生活的交汇处,它告诉我们,药物的力量有其边界,而人体的潜能和个人的选择才是健康的核心。   华益慰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他以医者的身份奉献一生,却在病痛中发现了更深刻的真理,他的遗言不仅是对后辈医生的叮嘱,也是对每个人的启示:在现代医学的庇护下,我们不能忽视自身的责任。   健康不仅是医生的战场,更是每个人需要耕耘的田地,从戒掉不良习惯到注重营养摄入,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可能比任何药物都更接近康复的本质,华益慰用56年的坚守和最后的反思,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铭记与传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健康大河南2019-02-11《著名肿瘤专家华益慰: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

0 阅读:73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