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年间,池州府出了一个名叫绝影的侠盗,他专偷名门富豪,从不失手。官府屡次捉拿都劳而无功,朝廷闻听此事,派足智多谋的刘大绅为钦差,兼任池州知府,专门负责抓捕绝影。 刘大绅一到池州境内,便下令全城贴满告示,凡是被绝影偷过东西的一律上报官府登记。 但让人疑惑的是,告示张贴三日,竟无人前来。 刘大绅便招来各地县令询问:“尔等上报朝廷,称有大盗名为绝影,偷盗不少商贾贵族,此番我奉命而来,捉拿绝影,张贴告示三日,为何无受害人前来告状?” 各地县令支支吾吾,左顾右盼,没能回答者。 刘大绅随即点了平远县县令胡毅同,让他上前答话。胡毅同上前一拜道:“大人有所不知,此番绝影偷盗的都是富足人家。可今年来,池州各地遭遇旱灾,百姓普遍饥不果腹,偷盗事情常有发生。丢了东西,是否是绝影所为,他们也不敢妄加揣测。另外,这若是前来登记,自己家底也就被众人知晓,恐怕,他们也担心再遭其他盗贼觊觎。” 刘大绅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可若不将所丢东西查清,就算捉拿了绝影,恐怕也难以治罪啊!” 胡毅同道:“大人所言极是,卑职有一计,不知是否可行?” 刘大绅道:“胡大人但说无妨。” “大人,受害之人之所以不敢前来登记,只不过一是怕所丢之物追不回来,还会给自己惹麻烦。只要能跟他们保证赃物定会追回,为了丢失的钱财,自然愿意前来登记。” “胡大人的方法不可行,这绝影来无影去无踪,我等捉拿了许久都不见踪迹,贸然许诺,恐怕不妥。”安林县县令李长龙阻止道,其他县令均出声附和。 刘大绅点了点头:“众大人的疑虑颇有道理,虽说此次我对捉拿绝影势在必行,但是,究竟何时能够成功,你我都不敢断言,身为官府,不可随意承诺。” 胡毅同解释:“此事并非无解,只需以官银为保,即可。若是无法捉拿,就估出价值,到了时间,由官银承兑,众人自然无异议。” 胡毅同的话一出,李长龙马上指责起他来:“此时正是大旱之时,百姓民不聊生,官府的官银是圣上特批赈灾之用,岂能随意挪作他用?” 胡毅同也不示弱:“只不过是作保,并非挪用,你又怎知刘大人不能捉住绝影呢!” “我并非此意!只是……” “好了,”刘大绅打断二人的争论,“现在也并无其他办法,先这么办吧!” 刘大绅定了此计之后,便命人再次张贴告示,并加上了官银作保的字样。这个告示一贴,来登记的受害之人没有多少,但却出了一件大事——安林县的官银被盗了! 天还未亮,李长龙便着急火燎地来到了知府府衙找刘大绅汇报。 原来,李长龙按照刘大绅的命令,在其县域内张贴了告示,当晚县衙就收到了来自绝影的字条。 绝影大放厥词,说既然官府这么有钱,他就不劳烦官府补贴他人,自己直接来盗官府就好。 刘大绅看了看字条的落款,皱了皱眉头:“李大人,这是前夜发生的事情,为何今日才来汇报!” 李长龙解释道:“大人,卑职觉得这不过是绝影的妄言,并未料到他竟敢真的会来盗窃官银啊!是卑职的过错啊!” 刘大绅问道:“你处究竟丢了多少官银?” 李长龙道:“大概一万两。” 刘大绅的眼睛里充满了愤怒:“李长龙,你可知这万两白银,究竟能救多少百姓于水火!你竟敢如此大逆不道!” 李长龙赶紧朝着刘大绅行礼,道:“卑职知错,卑职不该放松警惕,让绝影有了可趁之机!卑职知错啊!” 听了李长龙的解释,刘大绅更加愤怒了,他拍了桌子,对外面喊道:“来人,把李长龙拿下!” 李长龙瞬间被两个侍卫钳制得不得动弹。 “大人,这是为何啊?”李长龙惊恐地问。 “事到如今,你仍不知悔改,你可知,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影大盗!” 原来,池州今年遭遇旱灾,百姓民不聊生,为了解百姓之困,朝廷专门拨了钱银给各地。但是钱拨下去了,安林县的流民依然没有减少。 朝廷派人问过几次,都被李长龙搪塞过去。朝廷也曾派人查了安林县的账目,也没有任何发现。 刘大绅怀疑朝廷的灾银很有可能被李长龙动了手脚,便提前让平远县县令胡毅同上报称有大盗绝影偷窃,此时正是灾年,本来盗贼就多,有了这个名字,许多人丢了东西,便都以为是绝影所盗。 刘大绅与胡毅同唱了一个双簧,假装用官银弥补绝影盗窃的财产,刘大绅在贴了告示之后,便派了侍卫假装绝影,给李长龙送了一封信,称要盗窃官银,想揪出李长龙。 李长龙果然上当,他自以为聪明的把灾银丢失的事情嫁祸到绝影身上,妄图逃避罪责。不成想确是刘大绅的请君入瓮之计。 最终,李长龙被绳之以法,赃银如数退还,发给了老百姓。 注:此文是民间故事,出自《妙生记》
1880年,46岁的慈禧太后感觉肚子肿胀,还干呕嗜睡,贴身太监李莲英赶紧找御医来
【9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