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1岁的贾妮对同居了8年的申军谊说:我们已经谈了 8年恋爱,你要是不娶我,我就嫁给你兄弟。申军谊不信,结果惨了。
2000年的一个冬夜,北京的街头寒风刺骨,31岁的贾妮裹紧大衣,站在申军谊面前,声音颤抖却坚定:“八年了,你不娶我,我就嫁给你兄弟。”申军谊笑了一声,满不在乎,结果第二天,贾妮真的收拾行李走了。
屋子里只剩下一片冷清,他盯着空荡荡的桌子,脑子里嗡嗡作响——她真的走了?去哪了?下一秒,他心里冒出一个可怕的猜测:难道她真去找谢晓辛了?
那晚的风像是刀子,割在脸上生疼。贾妮站在路灯下,眼眶红了,但她咬紧牙关没让眼泪掉下来。八年前,她23岁,青春正好,满眼都是申军谊的影子。
那时的他,刚刚靠《乌龙山剿匪记》里的“钻山豹”红遍全国,硬朗的脸庞、深邃的眼神,像极了荧幕上的英雄。她第一次见他,是在剧组的后台,他穿着戏服,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随意地靠在墙边跟人聊天。
那一刻,她心跳加速,觉得这就是命中注定的人。
申军谊呢,当时已经33岁,离过婚,带着个女儿申奥。离婚后的日子,他过得有些空虚,直到遇见贾妮。她年轻、漂亮,像一团火,点燃了他沉寂已久的心。两人聊了几句,彼此都被对方的气场吸引,没多久就走到了一起。
那时候的北京,胡同里还飘着炊烟,他们挤在一间小平房里,晚上一起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日子简单却甜蜜。贾妮甚至辞掉了不少演出机会,只为多陪在他身边。她想着,总有一天,他会给她一个家。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甜蜜开始变味。申军谊忙着拍戏,常常几个月不着家,回来时满身疲惫,连句话都懒得多说。贾妮呢,从23岁等到31岁,眼角多了细纹,心里的期待却一点点凉透。她
不是没提过结婚,可每次申军谊都岔开话题:“现在这样不好吗?干嘛非要一张纸?”有时候,他还会拿女儿当挡箭牌:“申奥还小,我得考虑她的感受。”
贾妮不笨,她知道,这不过是借口。申军谊的上一段婚姻让他怕了,他不想再被束缚,可她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承诺。
八年,像一场拉锯战。贾妮的耐心被磨得一点不剩,她开始找人倾诉,而那个人,就是谢晓辛——申军谊的铁哥们。
谢晓辛是个生意人,上海一家德国公司的CEO,比贾妮大十岁,长得算不上帅,但稳重体贴。每次贾妮跟申军谊吵架,都是他陪着喝酒聊天。渐渐地,她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眼里藏着温柔,而这份温柔,是申军谊从没给过的。
2000年的那个冬夜,成了转折点。贾妮下了最后通牒,申军谊却不当回事。他太自信了,觉得自己是她的全部,没人能取代。可他忘了,女人一旦下定决心,比谁都狠。
第二天,贾妮提着行李找到谢晓辛,眼泪汪汪地说:“我不想再等了,你愿意要我吗?”谢晓辛愣了半晌,低声说:“我一直等着呢。”三个月后,他们的婚礼在上海低调举行,贾妮穿着白色婚纱,笑得像个孩子。
消息传到申军谊耳朵里,他正在片场,手里的剧本“啪”地掉在地上,整个人呆住了。
申军谊后悔吗?
当然后悔。
他开始回忆那些被他忽略的细节:贾妮熬夜给他煮的汤,他在电话里敷衍的语气,还有她眼底渐渐熄灭的光。可后悔有什么用?贾妮已经成了别人的妻子,而他,只能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房子。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娶贾妮,他苦笑:“我以为她会一直等我。”可人生哪有那么多“以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反过来,贾妮的生活却像开了花。她和谢晓辛生了个儿子,小家伙虎头虎脑,成了她的心头肉。谢晓辛虽然忙,但每天早上都会给她留一杯温牛奶,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她累不累。
几年后,贾妮查出神经纤维肉瘤,吓得魂飞魄散,可谢晓辛陪她跑医院、做手术,连夜查资料找最好的医生。那段日子,她靠在病床上,看着丈夫忙前忙后的背影,心想:这辈子,值了。
冬夜的风还在吹,可贾妮再也不怕冷了。她从八年无果的等待里走出来,赌了一把,却赢了个满堂彩。申军谊呢,依旧在荧幕上演着硬汉,却没人知道,他心里藏着多少遗憾。
人生就是这样,选对了路,幸福不请自来;选错了,就只能在回忆里叹息。据说后来申军谊每次路过上海,都会下意识看看街角的咖啡馆,那是他和贾妮曾经最爱去的地方。
如今,那里多了一家婚纱店,橱窗里的白纱晃眼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