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能源监管办、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浙江省天然气发电机组容量电价考核机制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浙江省内燃气机组容量电价考核机制等有关要求,进一步发挥天然气发电机组保供作用,促进燃气机组提升顶峰能力。
燃气机组具备建设周期短、启停调峰灵活、爬坡速率快、调峰调压应用范围广、碳排放水平低等特性,非常匹配沿海负荷中心区域的发展需要。目前,浙江、广东已建立区域性机制,旨在通过经济激励与惩罚措施,提升燃气机组顶峰保供能力,优化电力系统调节灵活性,同时平衡投资方固定成本回收与用户分摊公平性。
强化顶峰备用能力
燃气机组容量电价考核机制是针对燃气发电机组实行的两部制电价管理政策,通过设置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并结合考核措施激励机组提升运行可靠性及顶峰能力。
广东、浙江作为经济大省,用电需求持续增长,尤其在夏冬季负荷高峰期间,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通过容量电价考核机制,可确保燃气机组在顶峰时段的可用性,提升电网应对极端天气或负荷突增的能力。
“出台天然气发电机组容量电价考核机制的政策文件,目的在于平衡能源结构转型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双重需求。比如,当前浙江正处于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进程中,风电、光伏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快速提升,但间歇性电源大规模并网对电网调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某气电行业从业人士说。
“天然气发电具有启停灵活、碳排放强度低于燃煤机组的特点,可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调节电源。建立容量电价考核机制,实质是通过经济激励手段强化燃气机组的顶峰备用能力,确保在极端天气或电力供应紧张时有效发挥作用。”上述气电行业从业人士补充说。
发电用气持续增长
今年,浙江天然气发电或将呈现“政策驱动型增长”特征。需求侧方面,根据浙江电力交易中心数据,2024年辅助服务市场规模已突破45亿元,在调频、备用等品种扩容背景下,预计燃气机组利用小时数将从目前的2500小时提升至2800—3000小时。供给侧则受益于新奥舟山LNG接收站三期投产和西气东输二线增压工程完工,气源保障能力提升15%。普氏能源数据显示,国际天然气价格指数波动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仍需通过中长期合约锁定70%以上的气源成本。
不仅浙江天然气发电迎来增长,全国天然气发电也将迎来强劲发展。
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测,2025年,发电用气将引领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长,同比增长8.9%至720亿立方米。预计2025年全国气电新增装机超2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超1.6亿千瓦。预计未来气电也将迎来投产高峰,在新能源大基地配套项目、中东部和西南地区气电规模均将快速增长,2030年发电用气量或达1050亿立方米。
业内人士表示,燃气机组生产发电是天然气产业链的终端,依赖天然气生产、购销、储运、调度和结算,同时也是电力产业链的首端,依赖电力营销、竞争、生产、调度和结算。燃气机组衔接天然气和电力两个产业链,既要维护天然气产销运调体系运转正常,又要维护电力供应安全稳定运行,还要保障自身经营稳定可持续发展。随着发电用气持续增长,通过经济激励,推动燃气机组替代煤电承担基荷与调峰双重角色,加速能源结构优化十分必要。
优化完善机制
天然气发电的碳排放强度仅为煤电的一半左右,是过渡阶段的重要替代能源。“气电始终是‘顶峰保供应’的重要补充电源,电力平衡保障作用持续增强。2030年我国气电在电力平衡中的贡献度约为8%,2030年前煤电仍是保障电力平衡的主力电源。”电力系统人士王立此前在第六届重庆油气论坛夏季峰会公开表示。
但在现行电力市场体系下,燃气机组面临多重运营挑战,受固定成本较高、电力与天然气中长期年度合约时间不匹配等因素影响,燃气机组无法全额疏导固定成本、无法锁定次年发电成本,因此不能充分参与电力中长期市场竞争。
当电力系统存在局部顶峰需求或需消纳过剩天然气时,燃气机组在特定时段不得不被动运行,但缺乏自主定价权。与此同时,作为系统调节与保供的关键电源,若容量电价无法完全覆盖固定成本,机组被迫通过提升发电量获取边际收益以弥补亏损,需通过完善市场机制设计和构建风险对冲工具,系统性提升燃气机组抗风险能力,保障其在能源转型中的长期保供作用。
因此,业内人士建议,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气电容量电价机制。国家层面要出台基于气电固定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容量电价计算方法,并要求各地按该方法计算并执行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探索引入招投标、拍卖等竞争性配置方式确定容量电价。另外,还要完善调压、黑启动等辅助服务市场机制,逐步开展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交易,进一步完善辅助服务收益和成本分摊机制以充分体现灵活性资源的价值。
文丨本报记者渠沛然
用户98xxx63
输电还是短板,一方面新能源电力消纳难,一方面部分地区存在电力短缺。开发煤电作为调峰电站成本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