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开厂的中国老板,哭了

新浪财经 2025-04-07 20:44:15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学研

太难了!

随着美国实行“对等关税”,在东南亚开厂的中国老板一片哀嚎。

“美国客户深夜发来邮件,要么降价,要么取消订单,太难了”。小红书上,多个身处越南的工厂主和投资人分享体会,案例各有不同,但他们提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干不下去了”。

不光是实体制造业,最近全球股市也走出了股灾的样子。上周刚过去4个交易日(A股3个),全球股票已整体下跌7.45%,蒸发市值以万亿美元为单位。

当前,全球抛售潮还在持续。从股市表现来看,日本和越南跌得最惨。不过,考虑到东南亚地区正遭受严厉关税惩罚,其受到的综合影响或许远超其他地区,极有可能成为受全球抛售潮冲击最大的区域。

东南亚成最大受害者

从美国政府公布的关税清单来看,越南、缅甸、柬埔寨和老挝是本轮被征收关税最高的四个国家,征收比例均超过40%。除新加坡、菲律宾、文莱外,其他东南亚国家被征收关税均超过20%。

要知道,美国对中国本轮加征关税是34%,而这四个国家的关税比中国还高。

多年来,越南、柬埔寨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一直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下一个中国”,产业依赖出口加工,主打劳动力便宜,曾被西方国家视为制造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

高关税政策实施,在东南亚建厂的国际品牌面临销售成本增加的风险,极有可能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金主爸爸撤不得”,相比起中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硬刚,越南、柬埔寨选择光速滑跪。

4月4日,柬埔寨承诺即刻将19类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从现行的35%大幅调降至5%;4月5日,越南提出取消所有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

实际上,这轮所谓的对等关税不仅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了影响,还对在当地投资建厂的中国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出口跳板失灵

中企主动破局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建厂的热潮愈演愈烈,他们普遍将东南亚当作出口欧美市场的跳板。截至2023年末,中国对东盟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存量累计达到568.6亿美元,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7400家(包含非制造业)。

电子制造、家电、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是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以上行业近些年在东南亚投资额度最高的前十家企业,投资总额近350亿美元,其中不乏比亚迪、立讯精密、宁德时代、海尔、TCL等知名企业。

除了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规避关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在对等关税政策之前,从中国和从越南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关税差异可达20%-25%。部分产品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甚至还要缴纳超100%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越南出口到美国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新关税政策下,直接抹平了这部分优势。从东南亚几个高关税国家出口,关税可能比国内出口还高,低价劳动力的甜头,似乎也没那么香了。

此前,欧盟和美国曾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东南亚生产基地开启了反倾销、反补贴税的“双反”调查。被调查的东南亚生产基地失去优势后,光伏企业转向其他的东南亚国家和美国、中东。

同理,在东南亚投资建厂的中国企业或许可以考虑将产业转移至其它关税更低的地区,又或者加速全球化布局,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比如挖掘东南亚市场、出口其它发达国家。

为应对关税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立讯精密、蓝思科技、道通科技、华勤技术等电子产业链企业选择建立全球供应体系。

其中立讯精密已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墨西哥、罗马尼亚等国家与地区搭建产能基地与研发中心,就近服务客户;蓝思科技在全球拥有9个研发和生产基地,包括位于越南、泰国、墨西哥的生产基地及多个国际办公驻点。

小企业及时止损,中大型企业主动破局。

事实上,对等关税带来的影响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

特朗普发起关税战,目的是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防止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同时减少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看上去很美好,实则逆势而为。

美国制造业成本高昂,长期以往,美国优势产业大概率也要承受对等关税群体带来的苦果,政策好坏还很难判断。

秩序诞生于混乱,而混乱又将重塑秩序。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每次产业升级,几乎都面临着挑战。

无论是出海企业,还是普罗大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短期内都将面临对等关税带来的冲击,但长期来看,“天塌不下来”的。

0 阅读:66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