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的中师生,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当时我们的国家很不富有,为什么我们读书时的花费却极少!
1988年进入中师学习,1991年毕业,每年只是开学交100元左右的学杂费;宿舍是学校免费提供的,从来都没交过水电费;每月还会发二十元左右的菜票和三十元饭票,饭量中等的都够吃。运动量大的男生会自己补充一些,节约一点的女生还可以去小店换点零食吃。
最关键的一点是,毕业后还包分工,虽然是分回各自的家乡,但是谁不乐意在家门口上班呢?这铁饭碗可是杠杠的香!
那时,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中师生,绝对是村里人羡慕的对象,因为,说不定下次就直接教他们家的娃了呀,幸福指数相当高。
按理说,现在经济飞速发展了,教育投入应该更大了,可是为什么学费反而一个劲儿地猛涨呢?
一进大学门,住宿费,水电费,空调费…免费的极少,是不是近几年,校园的建设太大刀阔斧了?没把钱花在点子上!最可叹的是,花费那么多,供养出来的大学生还不包分工,因此,只有一部分人找得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农村人缺人脉,少资源,大学生即使想回乡工作,也要过五关、斩六将。
对此现象,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