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国军军长熊绶春见大势已去,想向解放军投降,副军长谷炳奎大哭说:“这可

平南 2025-04-07 23:10:53

淮海战役中,国军军长熊绶春见大势已去,想向解放军投降,副军长谷炳奎大哭说:“这可不行,我们不能对不起校长。”

1948年11月27日,解放军在围歼十二兵团时,在外围作战中俘虏了14军的参谋长梁岱。

梁岱在被俘时,提前脱下了少将军服,换上了士兵服,因此身份没有暴露。由于梁岱谎称是14军军部的文书,于是解放军干部交给他三封劝降信,让返回国军阵地,将信分别交给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14军军长熊绶春、83师师长张用斌。

梁岱高举一张白布,来到了14军的前沿阵地,几个士兵举枪高喊:“干什么的,再走就开枪了?”

梁岱说:“我是你们的参谋长梁岱,不要开枪。”

梁岱非14军的老人,调入该军任参谋长不久,士兵们盯着他看了一会后,将信将疑。梁岱说:“你们给军部打电话,让派个认识我的人过来。”

过了一会,军部来了一个副官,看到梁岱后,惊奇的说:“参谋长,原来你没事啊。军长以为你阵亡了,情绪很是不好。”

梁岱跟着副官到了军部,熊绶春激动的拍着他的肩膀说:“参谋长,你要晚回来一天,我就要给你开追悼会了。”

梁岱将被俘、释放的过程大概讲了一下,然后将三封信递了过去。熊绶春快速翻看完三封信的内容,脸上阴晴不定。

这时的熊绶春,还抱有幻想,认为十二兵团火力强大,就算突围不出去,解放军一时半会也攻不进来,说不定可以坚持到援军到来。

熊绶春想了一会后,将三封信扔到了火堆,然后对梁岱说:“黄维是不可能投降的,张用斌是胡琏安插过来监视我的,送信的事到此为止,除了你我,不要再让第三人知道。”

相比黄维,熊绶春明显对兵团的副司令官胡琏更为忌惮。

本来,梁岱想劝说熊绶春向解放军投诚,见他是这个态度,只能把到嘴边的话语强行咽回肚里。

解放军采取近迫作业的战术,不断压缩十二兵团的阵地,14军本就在被围之初遭受了重大打击,因此阵脚大乱,阵地不断丢失。熊绶春焦躁不安,在临时军部内,整日愁眉不展。

一天,14军一个此前被俘又被放回来的排长,找到熊绶春,递上一封解放军的劝降信。

熊绶春这次没有像上次那样毁掉信件,而是在看完后,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思考。过了一会,熊绶春叫来了梁岱,将信递过去,问道:“参谋长,你看看,这该如何是好?”

梁岱说:“军长,如今战场上的局势你也清楚,咱们补给断绝,飞机空投物资数量有限,如同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援军更是毫无指望,要能来早就来了,我看就是无兵可派了。继续打下去,怕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熊绶春沉默片刻,低声问:“像我们这样的人,若是投降,会不会被杀掉?”

梁岱说:“我当过共军的俘虏,说实话,人家的俘虏政策不错,优待俘虏是真的。”

熊绶春犹豫再三,又把副军长谷炳奎叫来一同商议。

谷炳奎听后,竟放声大哭,边哭边说:“咱们深受校长栽培,如今若投降,实在是对不起校长啊。”

这让熊绶春本就摇摆不定的心又多了几分犹豫,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下定不了率部投诚的决心。

第二天,解放军对14军阵地发起总攻,几个小时,就攻占了83师的大部分阵地。消息传来,熊绶春急忙向兵团部求救。

几经哀求,黄维才勉强答应从10军调一个营支援14军,可这点兵力,根本起不到作用。

此时,狡诈的胡琏,察觉出了熊绶春的异样。为了掌握14军的动向,胡琏频繁给14军的高级军官打电话,插手指挥。在这种情况下,本就对投诚心存疑虑的熊绶春,变得更加犹豫了。

12月10日,熊绶春在绝境中再次与梁岱商议,说:“梁参谋长,看来这仗是打不下去了,为了兄弟们,咱们投降吧。”

梁岱点点头,两人迅速起草投降电文,准备寻机送出。然而,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

12月11日清晨,还没等投降信送出,解放军对14军的总开始。14军军部驻地杨围子村,成为解放军炮兵的重点目标,熊绶春在慌乱中,竟独自一人不顾一切地向掩体外跑去。就在熊绶春刚刚跑出掩,连十几米都没有走到时,一颗炮弹落在附近,将他当场炸死。

没过多久,解放军包围了14军军部,梁岱见大势已去,携带14军军官花名册,向解放军投降,此时距他上一次被俘,不过十几天。

陈赓当年在黄埔军校当学生队长时,三期的熊绶春是队员,两人的关系很不错。陈赓在14军覆灭后,询问被俘的梁岱时,得知熊绶春已死后,派战士带着梁岱去找寻尸体。

熊绶春的尸体被找到后,在陈赓的指示下,战士们将尸体抬到了南坪集附近的一处安静之地,挖了墓穴,装入棺木掩埋。为了便于家人日后找寻,一个解放军干部在墓前立了一个木板,在上面写上“第十四军军长熊绶春之墓” 。

十二兵团覆灭后,胡琏从战场逃走回到南京后,编造了熊绶春“临危不退,奋勇战死”的谎言,老蒋下令追授熊绶春为“陆军二级上将”。

熊绶春本来是可以率部投诚,有一个好的归宿,可惜他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又受制于胡琏,落了一个兵败身死的结果。

0 阅读:0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