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咱们大陆人,有时候真比咱自己清楚,他们说“当局者迷”一点没错。一位台湾教授在视频连线中曾说:“你们大陆人现在讨论‘芯片自主’‘航天工程’,可别忘了,70多年前连煤油灯都算‘奢侈品’的国家,能走到今天这步,靠的是有人把地基打得比石头还硬。” 这话听起来刺耳,却戳中了一个事实——中国的硬气,是老一辈革命者用血肉之躯铺就的道路,尤其是毛主席带领共产党,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硬生生改写成了工业文明的奇迹。 这种认知在台湾社会并不罕见。2024年,台湾《联合报》一篇评论文章提到,当大陆网友热议“华为突破芯片封锁”时,很少有人想起1958年毛主席在武汉钢铁厂挥锹铲土的场景。那时候,中国钢产量不过500万吨,而如今一个宝钢的年产量就超过1亿吨。 台湾学者朱云汉在《中国的未来》里算过一笔账:1949年中国文盲率超过80%,毛主席用20年时间让识字率提升到65%,建立了2000多所高校,这才让改革开放后的“人口红利”有了根基。 一位在东莞建厂的台商坦言:“没有这些铺垫,深圳的电子厂连合格技工都招不到。” 最让台湾舆论震动的,是大陆在极端困境中的爆发力。抗美援朝战争,台湾教科书里写“中共‘人海战术’”,但台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启鹏翻出美军战报发现: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能用15天修建一条藏在山体里的运输隧道,靠的是每个战士背着30公斤炸药,在零下30度的雪地爬行。 正是这场“立国之战”,让苏联放心送来156个工业项目,中国才有了第一辆解放卡车、第一架歼击机,这些“老物件”如今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却在台湾历史爱好者中引发热议——“原来‘一五计划’不是口号,是真的用锤子砸出了工业骨架。” 台湾对大陆的观察,还藏在经济依存的细节里。2025年数据显示,台湾43%的出口依赖大陆市场,每年顺差超过800亿美元。但民进党当局喊了10年“新南向政策”,结果台商在东南亚的投资亏损率高达35%,最后还是回到福建、广东扩建工厂。 一位高雄果农在直播中抱怨:“民进党不让卖凤梨到大陆,可全台湾的凤梨包装纸,70%都是浙江产的。”这种“脐带式依赖”让台湾青年开始反思:当大陆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台北到高雄的高铁却因为“轨道标准争议”修了20年;当上海洋山港实现全自动化码头,基隆港的装卸工还在用人力搬集装箱,“这样的差距,真的是‘制度优越性’吗?”台南大学学生林宜珊在社交媒体上的提问,获得20万次点赞。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社会对“去中国化”教育的反噬。民进党当局把历史课本里的“中国史”压缩到只剩3章,结果台湾中学生连“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都答不上来,却对日本动漫里的“战国时代”如数家珍。 去年台中市一次模拟考,竟有20%的学生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虚构事件”,气得退休教师李芳龄在街头举牌:“忘了自己从哪里来,还能走到哪里去?” 这种文化断层,让越来越多台湾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大陆——当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数字展在台北引发排队热潮,当陕西兵马俑文物在高雄展出时万人空巷,人们突然发现:被民进党妖魔化的“红色中国”,其实藏着最完整的中华文化基因库。 如今的台湾,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大陆嫦娥六号登陆月球背面,华为Mate 60系列搭载自研芯片热销全球;另一边是台湾“高端疫苗”丑闻不断,台积电赴美建厂陷入成本危机。 2025年“两岸青年企业家论坛”上,一位来自新竹的创业者说得实在:“我们实验室的博士生,70%都去了深圳的科研机构,因为那里有全产业链配套,有14亿人的市场。”这种“用脚投票”的趋势,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回头再看台湾学者的提醒,突然发现他们看得最透的,是历史的本质:中国能在70多年里从“万国牌武器”变成“全产业链大国”,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无数先烈在长征路上啃过的草根、在大庆油田踩过的泥浆、在两弹基地洒下的热血。 当某些“台独”分子鼓吹“台湾价值”时,他们忘了:没有大陆这个“母体”,台湾连电都可能不够用——2024年夏季停电危机时,台当局偷偷从福建购买的100万吨煤炭,正堆在基隆港的仓库里。
台湾人看咱们大陆人,有时候真比咱自己清楚,他们说“当局者迷”一点没错。一位台湾教
清音绕耳旁
2025-04-08 09:33: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