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新四军26团被日军重兵包围,阵地告急,罗应怀只能将“小鬼班“派上战场就在他们以为突围无望时,外面的战士却高呼起来,骑兵来了!
1932年,罗应怀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29岁,正值壮年,加入党组织后,罗应怀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
其中,1935年的嘉陵江战役尤为惊心动魄,在这场战役中,罗应怀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带领部队冲锋陷阵,虽然在战斗中身受重伤,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力挺了过来。
这次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罗应怀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认可,1941年春,他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二十六团团长。
这个重要的任命,标志着罗应怀正式成为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官,然而,真正让罗应怀脱颖而出的,不仅是他的军事才能,更是他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精神。
在这个关键时刻,罗应怀遇到了他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彭雪枫,彭雪枫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更是一位睿智的教育者,他敏锐地看到了罗应怀的潜力,决心对这位年轻的指挥官进行悉心栽培。
彭雪枫的教导方式别具一格,他鼓励罗应怀多读书,特别推荐他阅读《水浒传》等文学作品。
在彭雪枫看来,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能提高罗应怀的文化素养,更能让他从中汲取军事谋略,彭雪枫的这一做法,体现了革命领导人对干部全面发展的重视。
除了推荐读物,彭雪枫还要求罗应怀定期总结工作经验,每月写信汇报,更难能可贵的是,彭雪枫会亲自批改罗应怀信中的错别字。
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不仅体现了彭雪枫对人才培养的用心,也让罗应怀深受感动,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
1942年,日本侵略者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日军第十七师团和第十三独立混成旅团,共计7000多人,气势汹汹地扑向淮北地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新四军第四师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应对策略。
在这场关乎根据地存亡的战役中,罗应怀率领的26团担负着重要的牵制任务,他们像幽灵一样在敌人周围游荡,不断给予敌人沉重打击,这种战术不仅消耗了敌人的实力,也为主力部队创造了有利的战机。
12月10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当天凌晨,罗应怀率领26团在朱家岗休整,为了防止敌人偷袭,罗应怀做了周密的部署,将各连分散驻扎在不同的村子,并派1连担任前哨。
这种谨慎的做法,为后来的战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天刚蒙蒙亮,日军就发动了突然袭击,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许多人主张立即突围。但罗应怀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坚守阵地,战斗到天黑,等待援军到来。
这个决定无疑是冒险的,但罗应怀有他的考虑,他认为,在没有摸清敌情的情况下贸然突围,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只有坚守阵地,才能为主力部队创造有利战机,事实证明,罗应怀的决定是正确的。
战斗异常激烈,26团的将士们在曹圩北面的交通沟和东南门进行了顽强抵抗,特别是被称为"小鬼班"的年轻战士们,他们在东南门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勇气。
这些年仅十五六岁的少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卫祖国的重任,他们的英勇表现,成为这场战役中最动人的篇章。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罗应怀亲临前线指挥,就在这时,一颗冷枪击中了他的右腿,剧烈的疼痛几乎让他晕厥,但罗应怀咬紧牙关,强忍着痛楚继续指挥战斗。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坚持要求不要将他受伤的消息告诉部队,以免影响士气,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就在26团将士们几乎精疲力竭的时候,援军终于赶到了,一支骑兵部队如天降神兵,给了日军致命一击,在援军的配合下,26团终于突出重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朱家岗战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行动,还极大地巩固了淮北抗日根据地。这场战役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局部战争的范畴,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有能力、有决心打败强大的日本侵略者。
党中央对这次战斗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无疑是对罗应怀和他的将士们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