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事的进行,张士诚一方面整顿军队,决定捍卫自己最后的领地,另一方面,也接受手下人的建议,打算通过与朱元璋讲和,来获得一定的喘息时间。 但是,张士诚这边派出讲和的人,是张士诚的丞相李伯清。由此可见,在人选上,张士诚还是出于真心考虑的,要不然,也不会把自己的丞相派出去和朱元璋讲和。可是,李伯清一心想要讲和的举动,却被刘伯温生生给搅和了。不仅如此,刘伯温还授意李文忠,在见到张士诚的讲和使者之后,直接杀死,不要让讲和使者与朱元璋见面。 关于刘伯温授意李文忠的描写,出现在书中第四十九回《张士诚被围西脱》: 命李文忠总水陆军兵,向临安、富春一路进发,全收江北地面。军师刘基致书道:“此行不数日间,即当获一伪周细作,元帅可以正理斩之。” 那么,刘伯温为什么要阻止张士诚与朱元璋讲和?他在担心什么?咱们就要来看看,当时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分别到底是处于什么境地。 当时的朱元璋,自从消灭陈友谅之后,对于张士诚的进攻,是一步紧似一步,已经占领了许多原本属于张士诚的领地。而张士诚这边呢?面对朱元璋的步步紧逼,却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进行抵御,只能盲目的胡冲乱撞。 也就是说,当时的局势,已经对张士诚非常不利,所谓的求和,只是争取喘口气的机会罢了。这一点,相信作为军师的刘伯温,早就看出来了。但是,向来以仁义自居的朱元璋,虽然想要消灭张士诚,但是张士诚如果想要求和的话,朱元璋肯定也会答应的。 只是这样一来,就等于是在朱元璋的身边,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炸弹,说不定张士诚一旦获得机会,就会让朱元璋毫无招架之力。所以,为了长远考虑,刘伯温不得不堵上张士诚想要求和的口子。 所以,为了保证朱元璋能顺利的夺取天下,不再被所谓的仁义拖累,刘伯温不得不出面阻止张士诚的求和使者。另外,也为了不再让自己担心的降而复叛的事情再次发生,刘伯温也不得不这么做! 只是,作为主将的李文忠,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刘伯温的良苦用心,因为他在逼死李伯清之后,还在感叹。对此,在书中第五十一回《朱亮祖连剿六叛》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伯清长叹一声,说道:“背主不仁,事败不智!”恰把头向石上一撞而死。文忠笑说:“这狂贼汝待欲降,谁肯容你降。”便令左右扛去尸首,埋于荒岭之下。因思前日军师有书来说,有伪周细作来见,不知军师何以先晓得?真希奇,真希奇! 或许,这就是作为军师的刘伯温,与作为主将的李文忠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吧!
刘伯温为什么要阻止张士诚与朱元璋讲和?他在担心什么?
虫子天下
2025-04-08 18:13:00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