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称4月12日与伊朗进行直接会谈天天晨读特朗普政府近期对伊朗的“直接谈判”宣称

张慧林姐姐 2025-04-09 09:21:38

美称4月12日与伊朗进行直接会谈天天晨读 特朗普政府近期对伊朗的“直接谈判”宣称与“轰炸”威胁交替出现,本质上是其“极限施压”战略的延续,旨在通过制造认知混乱和战略威慑,迫使伊朗在核问题和地区影响力上做出实质性让步。这种看似矛盾的外交操作,背后隐藏着美国对中东霸权的焦虑、国内政治的算计,以及对伊朗核能力的深层恐惧。

特朗普政府刻意模糊“直接谈判”与“间接对话”的界限,实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一方面,美国需要向国际社会展示“外交努力”,以缓解盟友对局势失控的担忧——毕竟中东若爆发全面战争,全球能源市场和安全秩序将遭受重创。另一方面,通过渲染“军事选项”的紧迫性,美国试图在谈判桌上占据心理优势。例如,特朗普在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后突然宣布“直接谈判”,既安抚了以色列对伊朗核进展的焦虑,又向伊朗传递了“美以同盟牢不可破”的信号。

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并非首次使用。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后,美国曾通过“石油零豁免”制裁迫使伊朗石油出口暴跌80%,但未能达到政权更迭的目标。如今,美国试图在制裁效果递减的背景下,通过“战争边缘政策”重新激活威慑机制。正如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所言,美国的威胁本质是“命令式谈判”,试图将伊朗逼入“要么投降、要么灭亡”的绝境。

特朗普的威胁言论与其国内政治处境紧密相关。2024年大选期间,他曾以“终结对华贸易逆差”“重建美军实力”为竞选口号,但执政后推行的关税政策反而导致美国国内物价飙升、民众抗议不断。此时,对外强硬成为转移国内矛盾的“解药”——通过塑造“伊朗威胁”,特朗普既能巩固保守派选民支持,又能为其“美国优先”政策寻找合理性。

更关键的是,美国国会两党对伊朗的强硬立场形成共识。2024年12月,美国国会以99票赞成通过延长《对伊朗制裁法案》,将制裁有效期延长至2036年。这种立法层面的敌意,迫使特朗普政府必须维持对伊高压姿态,否则将面临“软弱”的政治指控。而特朗普本人也需要通过“极限施压”向选民证明,他仍在兑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承诺。

以色列是美国对伊政策的核心推手。内塔尼亚胡政府长期将伊朗视为“生存威胁”,甚至在2025年初举行代号“耶路撒冷旅行者”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模拟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特朗普在与内塔尼亚胡会晤后立即释放“直接谈判”信号,实际上是在为以色列的军事冒险“踩刹车”——若美国公开支持以色列单方面行动,将彻底失去外交斡旋空间,甚至可能引发伊朗对美国本土的报复。

然而,美国的中东盟友对“战争选项”态度分化。沙特、阿联酋等国虽对伊朗地区扩张不满,但更担忧战争导致石油供应链中断和难民危机。阿曼等中立国则试图通过秘密渠道缓和局势,例如在2020年苏莱曼尼遇刺事件后,阿曼曾协助美伊沟通避免冲突升级。这种复杂的盟友博弈,迫使美国在威胁与谈判之间寻找微妙平衡。

伊核问题仍是双方矛盾的核心。美国要求伊朗“完全拆除核设施”,而伊朗坚称其核计划仅用于和平目的,并已将铀浓缩丰度提升至60%。这种认知鸿沟难以弥合:美国认为伊朗在“拥核门槛”边缘试探,而伊朗将核技术视为对抗制裁的“护身符”。特朗普的“轰炸”威胁,本质是对伊朗核进展的恐慌性反应——若伊朗突破90%丰度,美国将失去“军事打击”的窗口期。

更危险的是,美国可能低估伊朗的反制能力。伊朗已将大批弹道导弹部署在地下掩体,并警告将打击美军在迭戈加西亚的军事基地。若美国误判伊朗的抵抗决心,可能导致“威慑失效”,进而引发地区代理人战争甚至直接冲突。这种风险在俄乌冲突持续、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尤为突出——美国若陷入中东泥潭,将严重削弱其全球战略部署能力。

美国的威胁政策还需考量中俄的反应。中国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批评美国的“极限施压”,并强调“对话协商是唯一出路”。俄罗斯则与伊朗在核问题上保持密切合作,例如2025年3月中俄伊北京会晤重申支持伊核协议。这种“反美统一战线”的形成,迫使美国在采取行动时必须考虑“多线作战”的风险。

此外,国际社会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反感日益加深。联合国大会曾以120票赞成通过决议,谴责美国对伊朗的非法制裁。若美国悍然对伊动武,将面临更广泛的国际孤立,甚至可能触发“去美元化”浪潮——伊朗已在石油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而沙特等国也在探索非美元支付体系。这种“金融反制”的潜力,可能成为美国战略决策的重要制约。

0 阅读:0
张慧林姐姐

张慧林姐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