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微服私访,在扬州城内遇到了一位生意极好的剃头匠。这剃头匠相貌平平,身边的招牌

小博大史 2025-04-09 11:12:23

乾隆微服私访,在扬州城内遇到了一位生意极好的剃头匠。这剃头匠相貌平平,身边的招牌却十分扎眼:奉旨剃头。乾隆站在原地回想,确信自己过去并没有下过这样的旨意。 乾隆一脸严肃地走了过去,这剃头匠却浑然不知危险将近,只忙着送上一位客人。目送客人离开后,剃头匠一转身,看到了气度不凡的乾隆。 剃头匠满面堆笑,弯着腰伸手说道:“客人您请。” 伸手不打笑脸人,乾隆也没有即刻发作,而是面带微笑地说:“不急。”随后指了指招牌问:“你这招牌上所写属实吗?” 老板爽快地说:“那是当然,咱是奉当今皇上的旨意!” 乾隆眯了眯眼,心想这剃头匠果然在撒谎。当年清军入关的时候,清朝皇帝确实下过旨意,要求汉人按照满族的风俗来剃头。 这一命令引起了轩然大波,汉人一向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坚决不能随意损坏的。但清朝的皇帝也态度坚决,手段狠辣,直言道:“要么剃头保命,要么不剃头死。” 许多剃头匠为了不惹众怒,也为了说服自己,便在门口立起了奉旨剃头的招牌,很长时间这种招牌都很常见。直到后来,满汉之间的风俗传统逐渐融合,这样的招牌才消失不见。 如今这剃头匠立了这样的招牌,却说是乾隆的意思,未免有些牵强。 于是乾隆便再次发问:“你难道见过当今皇上吗?” 这下剃头匠有些小心了,他神神秘秘地凑到乾隆耳边,低声说道:“说实话没见过,但我这里有皇上赏赐的御牌!” 乾隆心中一惊,随即问道:“可否让在下看看?” 剃头匠觉得乾隆约莫是个大人物,也不敢拒绝,马上便从包裹里拿出一个小盒子。打开盒子一看,还真是乾隆的御牌。 仔细回想,这御牌在好久之前就赐给刘墉了。 乾隆转头问道:“此物乃何人所赠?” 剃头匠说:“是一位好心的客官,我家祖上就是靠剃头为生,我也学了这门手艺。当年老家闹饥荒,饿死很多人,为了求生我们一家搬到了扬州,继续干老本行。” 剃头匠一家初来乍到,还在处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下,却抢了同行的生意。因为他剃得好,又有眼力见,脾气又好,自然吸引了不少客人。 同行眼红,便隔三差五地嘲讽,最严重的时候甚至闯进店里,把剃头匠的店砸了。剃头匠正害怕,这时店里的客人站了起来,挥挥手便让随从把同行们打出去了。 剃头匠赶忙朝着客人连连作揖,不停地道谢,随后面上浮现苦涩之意,直言道:“看来我是跟此地无缘了。” 客人也格外聪慧,明白自己只是解了一时之困,等到自己离开后,这些人势必会更加过分地报复他。 老话说帮人帮到底,也不好让剃头匠独自收拾烂摊子,于是这人便从怀中拿出一块御牌,直言道:“此御牌乃当今圣上所赐,你留下它,自然没人敢再来找麻烦。你再在门口立一块招牌,就写四个字:奉旨剃头!也许日后还能见到当今圣上。” 说罢,剃头匠跪倒在地连连道歉,客人摆摆手就离开了。 剃头匠将故事说完,乾隆心中也明白了,这客人必定是刘墉!这时,剃头匠还沉溺在往事中无法自拔,朝着乾隆感慨道:“我深受大清皇帝的福德,如今才能在扬州安家立业啊。” 乾隆有些高兴,便也没再多说什么,转头便离开了。等到回京后,乾隆将刘墉叫到身边,不悦地问:“刘墉你可知罪!” 刘墉不明所以,乾隆便说:“你竟敢假传旨意,还让人挂着奉旨剃头的招牌在街上招摇!” 刘墉却振振有词地说:“皇上赐臣御牌,臣自然要尽心竭力地为皇上分忧。剃头匠得了招牌,能够正常生活,不仅对皇上感恩戴德,还时常行善举回馈他人,岂不是造福百姓的幸事?” 乾隆点点头,脸上怒气尽消,本来他也不是真的生气。他看着刘墉好奇地问:“那你怎么知道朕会去呢?” 刘墉嘿嘿笑,挠挠头说:“您不是恰巧路过吗?” 乾隆哈哈大笑,指着刘墉笑骂道:“你这滑头,竟算计到朕的头上来了。” 之后乾隆没有追究刘墉与剃头匠的过错,此事也就成了一段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0 阅读:556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