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华为和小米这两个曾经的手机巨头搅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传统车企估计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被他们 “拿捏”。余承东之前对小米 SU7 的评价,如今看来,真的应验了,雷军作为董事长亲自下场,带来的流量是传统汽车的 2 到 3 个级别,小米 SU7 的热度和销量也证明了这一点。 先看看各车企在 2024 年的情况,问界 2024 年销量达到 426885 台,利润在 55 到 60 亿之间;小米汽车 2024 年销量 13.5 万台,利润却亏损了 62 亿;蔚来 2024 年销量 22.2 万台,利润亏损 204.7 亿;理想 2024 年销量 50.05 万台,利润达到 107 亿;小鹏 2024 年销量 19.01 万台,利润亏损 55.5 亿;极氪 2024 年销量 22.21 万台,利润亏损 47 亿;零跑 2024 年销量 29.37 万台,利润亏损 28.21 亿。对比之下,问界从曾经的亏损百亿到如今的盈利,仅仅用了 4 年时间,确实厉害。 很多人可能会质疑小米,做车才几年时间,怎么能和成立时间更久的蔚小理相比呢?但实际上,品牌信任度方面,蔚小理做得还不够。就拿零跑零跑 B10 价格才 12 万多就配备了激光雷达,性价比看似很高,可很多人还是不太敢完全信任这个品牌。虽然有人会觉得零跑性价比高应该卖得好,但现实却是销量没有达到预期,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出品牌信任度的重要性。 小米 SU7 开卖还不到一年,交付量就达到了 20 万台,其中 2024 年交付了 13.5 万台。虽然目前小米汽车亏损 62 亿,但情况很快就能好转,因为小米 SU7 的订单还在不断增加,只是产能有限。就像高达 52 万以上的小米 SU7Ultra,仅用 72 个小时就锁单 1 万台,雷军当初定的今年销量目标才 1 万台,这成绩确实亮眼。有人可能会觉得小米才做车不久,怎么能这么厉害,这和传统车企相比,发展速度完全不同,看似不合理,实则是因为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和对用户需求的把握。 再看华为的问界,很多人说问界这两个月销量一般,但别忘了,1 月份问界 M9 的销量达到了 12483 台,而且这可是均价 50 多万的车子。在新能源市场,除了传统的 BBA,很少有能直接撬动这个级别市场的车型,问界 M9 做到了,这和其他同价位新能源车型形成了鲜明对比。 华为和小米做汽车有他们的优势,毕竟他们是做手机品牌出身,和用户打交道多,知道用户的需求和喜好。而且余承东和雷军都很接地气,余承东亲自开车展示智驾,雷军开创了给首批用户开车门的先河,直播时还会听取网友意见,改掉翘二郎腿的习惯,和用户就像朋友一样。这和很多车企高管很少露面形成了反差,看似车企高管低调也有他们的道理,但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和用户亲近更能赢得好感。 小米 SU7 的成功,在产品细节上体现得很明显。在新能源汽车续航和马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小米 SU7 的高颜值就是强大的竞争力,还有小爱同学、防晒玻璃等配置,情绪价值直接拉满。有人可能会觉得颜值不重要,性能才是关键,但实际销售数据却证明,颜值等细节对销量影响很大。 在 20 万到 30 万的 SUV 市场,余承东敢宣传问界是真正的智能驾驶,而且也确实做到了。问界 M5 和 M7 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化方面表现出色,还有智界 S9 行政级别轿车,31.89 万的价格,5.1 米的车长,3.05 米的轴距;40 多万的问界 M9,智能化和越野能力都很强。这些车连野生销售都能卖出去,因为他们清楚自己车子的优势和目标客户群体,而不是泛泛而谈。 余承东和雷军都清楚客户群体的重要性,他们在汽车市场的成功,值得其他车企借鉴。虽然目前华为和小米还没有 “神仙打架”,但一旦他们开始降价竞争,市场格局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小米是不是冤枉的小米
【11评论】【1点赞】
用户10xxx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