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石家庄郊外刑场,沙飞因患“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被华北军区军法处执

熹然说历史 2025-04-09 22:23:28

1950年,石家庄郊外刑场,沙飞因患“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被华北军区军法处执行了枪决,而这一张照片还是他在参加八路军时拍摄的。 1950年3月4日,石家庄郊外的刑场上,一个身穿西装、打着领带的男子正面对着死亡。他叫沙飞,曾是晋察冀军区的高级干部,一个用相机记录战争与革命的摄影家。此时的他,却因枪杀为他治病的日籍医生津泽胜,被华北军区军法处判处死刑。 在行刑前,军法处处长张致祥宣读完判决后问他:"你听清楚了吗?" 沙飞愣了好一会儿,才回答:"听清楚了。" "你服罪吗?"张致祥又问。 沙飞沉默良久,鼓足勇气请求:"能让我看一下判决书吗?" 真正让沙飞泪如雨下的,不是判决书上的内容,而是上面聂荣臻司令员的签字。"聂总!"他哽咽着喊了一声。十年前,正是这位聂司令员对他的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如今却不得不在他的死刑判决上签字。 令人唏嘘的是,沙飞曾在1940年拍摄了一张意义非凡的照片——《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这张照片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记录了百团大战中解救出的两个日本孤儿被聂荣臻关爱的场景。 沙飞1912年出生于广州一个药商家庭,年轻时酷爱文学,尤其喜欢鲁迅的作品。1936年,看到一本关于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的画报后,他对妻子王辉说:"当时一个摄影记者的照相机一直打开着,保持随时可以拍摄的状态,他拍下了历史的场面。我要当摄影记者,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 1937年10月,沙飞成为第一个以新闻记者身份参加八路军的人,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摄影工作。他创办了敌后根据地出版的第一本画报——《晋察冀画报》,留下了《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白求恩在做手术》、《战斗在古长城》等众多珍贵的历史影像。 在被押往刑场前,沙飞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这个人就是要做硬汉子,认死理,我认准的事,三驾马车也拉不回来。我一辈子没有栽过跟头,总是受夸奖表扬,这次算一步走到黑了,好汉做事好汉当,青杨木扁担,宁折不弯。" 1948年5月,长期高强度工作的沙飞病倒了。他被诊断患有肺结核,住进了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身体的病痛折磨着他,然而更可怕的是,沙飞还患有一种隐藏的疾病——间歇性精神病,医学上称为"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不发病时,他和常人无异,但一旦发作,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沙飞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渐恶化。他经常发烧、呕血、咳嗽不止,身体越来越虚弱。在这种身体状况下,沙飞的精神也渐渐出现了问题。他开始怀疑为他治病的日籍医生津泽胜是日本特务,有意要害他。 这种怀疑并非无源之水。沙飞亲身经历过抗战的几年,对日军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加上他深爱的鲁迅先生,曾被谣传死于日本医生之手。这些因素在他病中的大脑里交织,最终酿成了悲剧。 1949年12月15日,津泽胜在为沙飞诊治后转身出门,早有预备的沙飞拔出枪,朝着津泽胜的后背开了一枪。趁着人还在地上蠕动时,沙飞走到津泽胜面前,对准他的头部又开了一枪。 案发后,沙飞被押送到石家庄高级步校保卫部监管审理。在随后的审讯中,沙飞对杀害津泽胜一事供认不讳,并坚称:"津泽胜是日本特务,他要害我。" 然而,真相却是津泽胜是一位善良的医生。他1942年来到中国,先在北京开医院,后来应日本陆军征召到北京陆军医院工作。1945年10月,认识到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不道德的津泽胜夫妇,以医生身份参加了八路军,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赎罪。 华北军区派出政治部副主任兼军法处处长张致祥到石家庄调查此案。经过走访医院工作人员,大家一致认为津泽胜医术高超,对工作负责,未发现有任何政治问题。最终,华北军区军法处于1950年2月24日判处沙飞死刑。 沙飞的死给两个家庭都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他的妻子王辉在那个特殊时期遭受了巨大苦难,而津泽胜的妻子则带着四个孩子回到日本,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 直到1979年底,沙飞的女儿王笑利才开始了为父亲平反的漫长之路。这个过程中,她得到了父亲当年战友们的无私帮助。1984年,杨成武还就此事专门问了聂帅,聂帅意味深长地说:"沙飞杀了日本人是事实,我们杀了他也是事实,他有精神病是事实,事隔30多年也是事实。" 这件事还涉及外交问题。津泽胜的女儿田子鹤一开始对平反有些抵触:"我能理解,但我心里不平衡,旁人只知道他们苦,就不知道我们更苦吗?你们还有共产党管,我们有谁管呢?" 在胡耀邦的帮助下,津泽胜夫人的工作终于做通了。1985年6月8日,北京精神病医学小组出具鉴定结果:"临床诊断沙飞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枪杀日籍医生津泽胜时正处于疾病期,属于辨认障碍,应判定无责任能力。" 1986年5月19日,北京军区军事法院做出了新的判决:"沙飞枪杀津泽胜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的,其行为不能自控,不应负刑事责任……撤销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给沙飞恢复军籍。"

0 阅读:63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