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超话]闲话……(此处省略一万字)以下纯属自说自话,不喜勿喷。首先看图片

晶林看趣事为 2025-04-10 09:28:03

记录者[超话]

闲话

……(此处省略一万字)以下纯属自说自话,不喜勿喷。

首先看图片,由近及远地看:

图1-2,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外东北及远东地区的原住民:鄂温克人(通古斯人);

图3,生活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

图4,生活在北美大陆的原住民:印第安人;

图5,生活在格陵兰岛的原住民:格陵兰岛人。

发现没有,东亚黄种人的特征非常明显。由于古代中国地理范围非常广大,换一种说法,这些地方的原住民都属于中国人移民。

如果我们仔细地一个个来分析,会令你大吃一惊:

鄂温克人,也叫通古斯人,原本属于清朝满人“龙兴之地”的一个附属部族,渔猎为生,骁勇善战,是清朝长期征兵的主要生力军。这个部落的人曾经先后随清军攻打沙俄入侵者、喀尔喀蒙古,甚至随清军进入西藏剿灭廓尔喀入侵,战斗力威震四方。后来由于沙俄入侵,外东北及远东地区悉数被侵占,现在仅剩少部分鄂温克人居住在黑龙江省。

爱斯基摩人,这个称谓是欧洲人根据原住民发音直译的,然后咱们再直译过来的。若按直译,即为“俺是即墨人”。瞧瞧,妥妥的中国山东人嘛。为啥我要高度怀疑爱斯基摩人就是中国山东人呢?众所周知,东北地区的居民几乎都是山东移民过去的,俗称“闯关东”,就是山东人、山西人、河南人、河北人大量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嘛。其中,因为山东山多平原少,闯关东的以山东人最多。所以,现在咱们说东北人就是山东人,也是可以的。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两山两河”地区的国家非常多,齐、鲁、莒、郯、徐、宋、卫、晋、薛、纪等‌‌等,长期爆发兼并战争,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往北边逃避,另寻“世外桃源”。其中一部分人经过外东北海岸线一路向北,跨过窄窄的一道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北美大陆、格陵兰岛,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像史书记载的“箕子朝鲜”,就是周武王灭商之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逃往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史称“箕子王朝”或“殷氏箕子王朝”。

到了西汉时,燕国人卫满灭“箕子朝鲜”,自立为王,称“卫氏朝鲜”。后来“卫氏朝鲜”被汉武帝灭,在朝鲜半岛建立了三个郡县,正式纳入版图。

由此可见,“两山两河”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大量移民,为了逃避战乱而远遁北极圈地区居住。

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若直译即为“殷地安人”,这表明他们极大概率就是殷商后裔。

叶曼先生曾经讲述过,美国印第安人和中国人同种。我这里也不妨大胆推测一下:周灭商时,部分殷商人北上跨过白令海峡,流落到美洲大陆。时有人往返故地与美洲之间,其它人总问“殷地安否?”,其答曰:“殷地安。”其民遂以“殷地安人”自居。天久日长,等到欧洲人大航海“发现”美洲大陆时,发现了这些原住民,讹传成“印第安人”了。 其实,这些人都是古代中国移民后裔。

格陵兰岛,英文名称“Green land”,与“青岛”发音相似,暗示该岛居民可能是古代山东移民的后裔。

“青岛”这个名字始于明代,具体来说,“青岛”之名最初是指“青岛”近海的两座小岛:一座位于前海青岛湾内,另一座位于即墨田横岛群。在1579年版的《即墨县志》中,就首次明确记载有“青岛”字样,其中一处指的就是即墨田横岛群中的“青岛”。由此可见,爱斯基摩人就是“俺是即墨人”,格陵兰岛人就是“青岛人”,一脉相承。

西方记载,发现格陵兰岛的是维京人埃里克,讲述的有鼻子有眼的,连发现者的名字都流传下来了,是不是有些邪门呢?西方记载得越是清楚,越说明经不起推敲!为啥?因为发现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人呢?在这种地方,一个人长途跋涉,怎么可能生存,必须是一群人努力探索的结果。

别的不说,咱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才最有说服力。格陵兰岛居民、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鄂温克人(通古斯人)等等,他们的基因特征、肤色及语言体系脉络,都指向他们大概率就是殷商后裔。

这一推论表明,从外兴安岭北通向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美洲大陆(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的原住民及这些新大陆的发现者,根本就不是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而是古代中国人。

​如果说的再清楚一点,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的是古代山东人,或者说是“殷商后裔”(两河两山)。

0 阅读:12
晶林看趣事为

晶林看趣事为

感谢大家的关注